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从而将2008年两岸交流开创的和平发展局面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面对两岸民众交流迅猛增长的现实,受到人为阻挠而长期封闭的情感交流豁然开朗,但随之而起的是思想、文化的碰撞,交流下有暗流,喜悦中有隐忧。随着制度化、机制化建设的层层推进,两岸旧的问题得到了部分解决,矛盾一度似乎降低了,但很快两岸社会制度的障碍渐成新的鸿沟,如何将其填平成了交流要解决的难题。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012年以来的五年中,“九二共识”日益成为了两岸交流的定海神针,两岸的交流从经济领域迅速向社会文化领域拓展,新路径不断开辟,终于两岸关系迎来了跨入融合发展的新阶段。虽然两岸间仍有重重关山相阻隔,岛内政局因为各方政治势力的消长而发生了剧烈变化,两岸交流因此陷入了低潮,但五年来的演变发展更加表明,两岸间谁也离不开谁,对于大陆政府来说,推动交流,促进融合的决心更加坚定,对于两岸民众来说,社会文化交流的通道已经铺就,心灵沟通的大门已经开启,谁都无法再继续2008年前的作为,维持正常的两岸和平交流局面成了岛内各界的共识,难以抹杀的是五年来两岸交流取得的成果。
一、两岸政治诉求发生了重大变化,“急独”声音成了真正的少数,大陆所坚持的“九二共识”牢牢占据了两岸话语权的核心,大陆拥有了更多对台施加影响的工具与能力。
五年来,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诉求的大环境下,对话、交流成了最强音,将对抗、冲突的欲求逼出了舞台中心。尽管期间岛内绿营人士不断挑毛病,找缺陷,挑起社会不满情绪,却也不得不承认两岸交流合作对台湾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即使绿营在2016年5月以后取得了岛内主要政治资源的全面掌控权,夺得了岛内政局变化的主导权,但是其仍不敢公开在政治上喊出“台独”的口号,而只能在文化、教育上搞“去中国化”的小动作。相反,大陆所坚持的“九二共识”却更加牢牢占据了两岸话语权的核心,大陆应对台湾政局剧变更加从容与坚定,也意味着大陆对台施加影响的管道更加多元与有力。
二、两岸领导人会面,为两岸交流树立了新的历史标竿,标定了两岸和平发展局面能创造的政治高峰,也确定了两岸坚持“九二共识”立场的历史意义。
2015年11月,两岸领导人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实现了历史性的会晤,从表面上看,两人的会晤没有签署任何文件,但就其实质来说,这次会面不仅是两岸领导人从1949年来的首次会面,更成为了两岸关系交流发展30多年来的历史标竿。这个标杆是是通过两岸关系八年和平发展局面所能创造的政治高峰,表明两岸坚持“九二共识”立场所能达成的历史飞跃,因为两人能够会晤就是因为当时的两岸领导人都坚持“九二共识”的立场,维护“一个中国”原则。这次会晤得以举行的意义还在于它表明,不坚持“九二共识”,非但两岸领导人无法会面,两岸关系出现暂时性的倒退也在所难免,从而为一年多来两岸关系出现“冷和”局面打了预防针,也进一步阐释了大陆之所以坚定维护“九二共识”的原因所在。
三、大陆对台政策开始有了可以直接入岛的途径,越来越多的台湾基层民众对两岸关系,对大陆政府有了更加客观与直观的认识。
大陆对台政策的核心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在2008年以前由于缺乏交流的管道,大陆的宣传都只能通过间接的渠道让台湾民众知道,即使现在每年有数百万人次的台湾民众到大陆旅游参访,有百万台湾同胞已经长居大陆,但实际却是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台湾民众到过大陆。台湾舆论工具报道大陆政策时多采取负面宣传形式,大陆对台政策被刻意扭曲、丑化。2008年后随着两岸交流、开放的局面发展,大陆对台政策有了入岛、入心的途径,大陆游台民众也成了大陆形象的直接代言人,更多台湾普通民众开始感到大陆的进步与影响力,越来越多的台湾基层民众直接受惠于大陆惠台政策的效果,对两岸关系,对大陆政府有了更加客观与直观的认识,大陆对台政策的威力在岛内有了初步发酵。
四、两岸经济交流开启了双向交流的渠道,不再是单向互动,台商虽然还是重要的桥梁,但大陆经济力量也已进岛。
两岸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经济交流,除80年代小额贸易盛行外,占主流的是以台商投资大陆所带动的经贸往来,到90年代中后期形成了以台商投资大陆设立企业为中间者,自岛内进口零部件,由大陆台资企业组装后再出口欧美市场,大陆对美出超,而对台湾入超同步增加的局面,两岸资金单向流动,台商在两岸交流中不仅扮演着经贸往来推动者与资金技术输入者的角色,更是两岸交流互动的桥梁。2010年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后,从2012年开始大陆不仅企业入岛打开了局面,年投资金额突破2亿美元大关,而且大陆入岛采购也更加多样,不仅电子产品,对各种农产品也陆续建立起直接采购管道。
五、两岸社会文化交流广泛开展,过去中断的连接重新接续,潜移默化的种子已经植入。
大陆政府直接鼓励并主动推动两岸社会文化交流,两岸这方面交流不再仅仅是台湾民众与宗教文化团体单向赴大陆的寻根问祖,而是大陆社会文化团体直接入岛与台湾相关团体接触,相互取长补短,脑力激荡,不仅过去因为人为因素中断的文化连接得以重新接续,更为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共同努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习总书记提出心灵契合的交流目标后,两岸社会文化交流的层次不断提高,更加注重实际效果,潜移默化的种子因此得以植入岛内,两岸文化同源共生的认同感更加深入人心。
六、大陆民众赴台旅游规模迅猛增加,成为影响岛内相关民众及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大陆民众赴台旅游自2008年开放后,2012年后出现了爆发性增长,高居台湾入境游客的第一位,远高于第二位的日本。大陆游客的高采购率使其为岛内创造的观光收入与经济效益丝毫不逊色于任何发达地区,也使岛内观光旅游事业的从业人员及周边产业得以从中分享大陆经济成果。近一年多来的大陆游客急速退潮给台湾观光旅游事业造成的冲击至今仍未见缓,就是一个明证。
七、两岸民心开始靠近,虽然造成岛内“急独”势力的恐慌与反弹,但也使得岛内产生心向大陆的心理。
2012年后两岸经济表现对比更加强烈,大陆年均的高经济增长率,对照台湾历年为“保二”、“保一”而苦苦挣扎,两岸各自的施政履职能力和两岸社会治理能力孰强孰弱已经昭然若揭,凡是到过大陆,与大陆民众有过接触的台湾人中,早先那种欲与大陆比制度优劣的心态已不复存在,大陆对台的吸引力大为增强,两岸民心因此开始靠近,岛内优秀人才受到大陆发展前景的吸引,越来越多的选择到大陆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两岸大交流、大合作提供了审视大陆对台路线政策方针的机会,促成大陆适时提出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调整,不仅更加契合两岸关系的新形势、新要求,也是我国国际大战略新定位的要求,由此两岸关系找到了在新的座标系中的准确定位,为新的大发展做好了准备、预留了空间。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将两岸关系发展前景直接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关联,为两岸关系发展设定了新的目标,将两岸关系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展望未来五年,两岸关系虽然仍会遭遇各种暗礁险滩,但光明可期,成就可计,两岸关系大势已定,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两岸民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步伐终将不可阻挡。(胡石青,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