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陆对台政策开始有了可以直接入岛的途径,越来越多的台湾基层民众对两岸关系,对大陆政府有了更加客观与直观的认识。 大陆对台政策的核心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在2008年以前由于缺乏交流的管道,大陆的宣传都只能通过间接的渠道让台湾民众知道,即使现在每年有数百万人次的台湾民众到大陆旅游参访,有百万台湾同胞已经长居大陆,但实际却是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台湾民众到过大陆。台湾舆论工具报道大陆政策时多采取负面宣传形式,大陆对台政策被刻意扭曲、丑化。2008年后随着两岸交流、开放的局面发展,大陆对台政策有了入岛、入心的途径,大陆游台民众也成了大陆形象的直接代言人,更多台湾普通民众开始感到大陆的进步与影响力,越来越多的台湾基层民众直接受惠于大陆惠台政策的效果,对两岸关系,对大陆政府有了更加客观与直观的认识,大陆对台政策的威力在岛内有了初步发酵。 四、两岸经济交流开启了双向交流的渠道,不再是单向互动,台商虽然还是重要的桥梁,但大陆经济力量也已进岛。 两岸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经济交流,除80年代小额贸易盛行外,占主流的是以台商投资大陆所带动的经贸往来,到90年代中后期形成了以台商投资大陆设立企业为中间者,自岛内进口零部件,由大陆台资企业组装后再出口欧美市场,大陆对美出超,而对台湾入超同步增加的局面,两岸资金单向流动,台商在两岸交流中不仅扮演着经贸往来推动者与资金技术输入者的角色,更是两岸交流互动的桥梁。2010年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后,从2012年开始大陆不仅企业入岛打开了局面,年投资金额突破2亿美元大关,而且大陆入岛采购也更加多样,不仅电子产品,对各种农产品也陆续建立起直接采购管道。 五、两岸社会文化交流广泛开展,过去中断的连接重新接续,潜移默化的种子已经植入。 大陆政府直接鼓励并主动推动两岸社会文化交流,两岸这方面交流不再仅仅是台湾民众与宗教文化团体单向赴大陆的寻根问祖,而是大陆社会文化团体直接入岛与台湾相关团体接触,相互取长补短,脑力激荡,不仅过去因为人为因素中断的文化连接得以重新接续,更为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共同努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习总书记提出心灵契合的交流目标后,两岸社会文化交流的层次不断提高,更加注重实际效果,潜移默化的种子因此得以植入岛内,两岸文化同源共生的认同感更加深入人心。 六、大陆民众赴台旅游规模迅猛增加,成为影响岛内相关民众及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大陆民众赴台旅游自2008年开放后,2012年后出现了爆发性增长,高居台湾入境游客的第一位,远高于第二位的日本。大陆游客的高采购率使其为岛内创造的观光收入与经济效益丝毫不逊色于任何发达地区,也使岛内观光旅游事业的从业人员及周边产业得以从中分享大陆经济成果。近一年多来的大陆游客急速退潮给台湾观光旅游事业造成的冲击至今仍未见缓,就是一个明证。 七、两岸民心开始靠近,虽然造成岛内“急独”势力的恐慌与反弹,但也使得岛内产生心向大陆的心理。 2012年后两岸经济表现对比更加强烈,大陆年均的高经济增长率,对照台湾历年为“保二”、“保一”而苦苦挣扎,两岸各自的施政履职能力和两岸社会治理能力孰强孰弱已经昭然若揭,凡是到过大陆,与大陆民众有过接触的台湾人中,早先那种欲与大陆比制度优劣的心态已不复存在,大陆对台的吸引力大为增强,两岸民心因此开始靠近,岛内优秀人才受到大陆发展前景的吸引,越来越多的选择到大陆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两岸大交流、大合作提供了审视大陆对台路线政策方针的机会,促成大陆适时提出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调整,不仅更加契合两岸关系的新形势、新要求,也是我国国际大战略新定位的要求,由此两岸关系找到了在新的座标系中的准确定位,为新的大发展做好了准备、预留了空间。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将两岸关系发展前景直接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关联,为两岸关系发展设定了新的目标,将两岸关系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展望未来五年,两岸关系虽然仍会遭遇各种暗礁险滩,但光明可期,成就可计,两岸关系大势已定,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两岸民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步伐终将不可阻挡。(胡石青,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 |
相关阅读:
- [ 11-08]企业家峰会为两岸关系开启机会之窗
- [ 11-08]新形势下新思维 资讯互通搭建两岸青年交流平台
- [ 11-08]以“中国路径”引领两岸关系发展
- [ 11-07]紫金山峰会两岸青年就业创业专题论坛在南京举行
- [ 11-06]第十三届海峡两岸林博会启幕 200余名台湾人士跨“海”参展
- [ 11-06]两岸企业家峰会走过十年 新一轮高端对话启幕
- [ 11-06]两岸专家齐聚厦门 探讨新形势下两岸青年如何加强交流
- [ 11-03]两岸关系30年的经验、启示与前景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