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台海> 海峡评论 > 正文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实现强国梦必由之路

2017-10-30 09:41:30 宋清辉 来源:中国台湾网  责任编辑:林晨   我来说两句

五年以来,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性问题加剧等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并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之下,中国依然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指出这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笔者认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向外界透出新时代中国经济三大新信号。

一是中国经济将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发展质量和效益都将不断提高。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十九大报告的这一重要论述,与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相契合。从“高速”到“高质量”,从“增长”转向“发展”,其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

从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判断开始,至今已经过去36年,现在中国的国情已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也跟着发生了转变,老百姓不但吃得好住得好,而且还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非物质”的迫切需求。从现实生活看,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感知到的变化。而这个转变主要来自于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从经济学角度而言,面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需要从经济体制方面大刀阔斧的改革、补短板。

实际上,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不但确立了市场的主导性作用,而且还提出了振奋人心的市场化改革计划。随着各项经济改革举措全面发力和纵深推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成效明显,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动能不断积聚,呈现出增长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的良好态势,经济发展正向中高端水平不断迈进。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已经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国际社会亦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倍增。

二是中国将会继续重视实体经济发展,致力于推动实体经济沿着高质量轨道成长。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多年以来,在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政策背景之下,中国积累了庞大的实体经济财富和生产供给能力,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也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和政策导向。但是受国际金融形势影响,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企业“弃实投虚”现象比较严重,制约了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只有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并通过优化制度环境,引导资本及各类要素向振兴实体经济聚力发力,才能够实现实体经济与“技术、资金、劳动力”三大要素协同发展,筑牢国家发展之根基。同时,发展好实体经济,还要求中国企业家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好国家的创新发展战略,积极应对经济发展环境新变化,认真地在技术、产品、管理、商业模式等方面下功夫,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创新方面取得大的突破,实现“弯道超车”等新的作为。

三是中国将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并以稳定持续增长助力世界经济复苏。十九大报告报告指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经过近40年改革开放,当前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只有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给企业家群体以充分激励和有效保护等,中国经济才会更具有生机与活力,进而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未来五年,可以预见的是,中国经济将会发生深刻地变化。这就需要中国站在一个全新的战略高度,以全新的姿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出全球治理新方略。而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但是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所在,更是中国实现全面强国之梦的必由之路。

(作者系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台湾网特约经济学家宋清辉,著有《一本书读懂经济新常态》等作品)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