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台海> 海峡评论 > 正文

台企“出走”是蔡当局伤了台商的“心”

2017-07-19 15:01:35 台媒 来源:中国台湾网  责任编辑:林晨   我来说两句

据台媒报道,分析台商大陆投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两岸经贸关系出现结构性变化。台湾《旺报》今日发表社论指出,台商赴陆投资趋势的转变,对照大陆近年促进消费、提振内需、拉高服务业比重政策取向,非常合理。以消费及服务业为主的内需市场趋势与商机,正快速吸引资金投入,当然包括台商族群在内。推进经济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大陆经济改革政策重中之重,面对整个产业生态的转变,台商也正积极因应并寻求自身在大陆的定位。

社论摘编如下:

分析台商大陆投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两岸经贸关系出现结构性变化。今年前5个月,台商赴大陆投资件数激增,年增率达120%,金额却大幅下降,减少比重接近25%。就产业别而言,制造业件数成长43%、金额衰退22%,服务业最大宗的批发零售业,件数成长273%、金额也成长108%。统计数据反映了两个现实,一是大企业投资减少、中小企业或个人投资增加,尤其小规模服务业大幅增加;二是台湾流向大陆资金减少,人力资源可能增加。

台商赴陆投资趋势的转变,对照大陆近年促进消费、提振内需、拉高服务业比重政策取向,非常合理。以消费及服务业为主的内需市场趋势与商机,正快速吸引资金投入,当然包括台商族群在内。日前台湾阿里研究院与BCG集团联合发布《中国消费新趋势报告》就指出,大陆消费市场在上层中产及富裕阶层消费者、新时代消费者及网络购物等3大新兴力量拉动下,5年后将扩大至6.1兆美元,是稳居全球消费第2大市场日本的两倍之多。推进经济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大陆经济改革政策重中之重,面对整个产业生态的转变,台商也正积极因应并寻求自身在大陆的定位。

相对财团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及个人经营其实更需要政府的援助,但两岸官方关系陷入急冻,台当局无力给予台商支持。台当局不但无力协助台商,不久前“双城论坛”炒得火热,陆委会还出来灭火,指责大陆剥夺台湾国际生存空间,“两岸一家亲”背离两岸现状,似乎有意借由升高两岸紧张,来抑制民间与大陆热络的交流与活动。

这种在背后泼冷水、扯后腿的行为,看在台商眼里,还会觉得这是自己的台当局吗?台当局存在的意义,是为了创造民众的幸福,应该协助企业发展,而不是打压企业。可惜,在现今两岸政策上,我们完全看不到这样的善意,到大陆求发展的台湾人,只能自求多福。

大陆经济转型可能存在若干隐忧,但内需市场正在加速起飞。自2012年开始迈入“新常态”经济以来,5年的平均经济成长率虽滑落至7.3%,但代表消费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却始终维持两位数成长,更不用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升,2016年甚至来到64.6%,创下近15年来的新高。

台商已看到这样的趋势,加紧投入与卡位,台当局却故意视而不见,宁愿加大力道推动“新南向”,也不愿思考如何解决两岸当前僵局,让为数众多的台商(尤其是服务业)获得援助。只能说,对台湾主政者而言,政治凌驾经济之上。

这样的执政心态,其实也暴露出一个严重的隐忧。当企业对执政者开始投下不信任票,出走就是必然的结果。近来鸿海与台塑选择前进美国设厂投资,就是鲜明例证。台面上看来好像是受到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威逼利诱,实际上还是台湾投资环境恶化,主政者意识形态作祟,不愿协助企业解决岛内投资纷争,才会选择出走风波。郭台铭甚至说出重话,未来没有必要,将不再回台湾投资。

试问,当以服务业为主的小企业选择投入大陆怀抱,而高获利的大企业选择美国市场,台湾还剩下什么?20多年前台资企业纷纷西进大陆,是依靠半导体及石化产业积极扩厂,弥补了流失的生产线力与工作机会,舒缓了产业空洞化危机,经济才能维持一定的繁荣。如今这两大支柱产业也选择出走,台当局极力扶植新创与创新企业,却仍处于嗷嗷待哺状态,能够撑起另一片天吗?值得主政者深思。

何谓商人本质?利之所趋、势之所趋。对于商机与市场趋势,民间的嗅觉往往比台当局来得敏锐。自1980年代末期两岸关系开始解禁之后,伴随大陆经济飞快成长,台商也大举前赴大陆投资,即使历经戒急用忍与积极管理、有效开放的冷和时期,趋势从未改变,2011年达到131亿美元的历史高峰。台商赴大陆投资出于商人本能,考虑的是市场趋势与商机,政治因素并不是关键的主导因素。这段经验对照今天中小企业与个人营商也纷纷西进,蔡当局还看不出对台湾可能的长期冲击,不去寻求对策吗?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