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7月13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陈梦婕)
索佳艺台湾青年创业园举办的创意陶艺活动。本报记者 朱力南 摄
光谷创业咖啡人头攒动。(资料图片)
新闻话题
放下“小确幸”,拥抱大未来。到大陆创业,如今已成为许多台湾青年心中的小火花。面对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热土,许多台湾青年跃跃欲试,却又有些不知所措。如何评估自己的创业潜力?怎样获得资金支持开拓市场?且听两岸创业导师与创业大咖们怎么说。
特邀嘉宾:
北京创业公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裁 刘晓华
北京创业公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台湾专区负责人 郑博宇
北京大成(福州)律师事务所主任 叶志伟
糖豆学院创办人 刘杨
观点碰撞
评估:
给自己的创业潜力打分
听涛君:台湾青年有着不同于大陆青年的成长背景、教育背景,他们应该如何做一个科学的自我评估,看看自己的创业潜力?
郑博宇:我是2009年用自己打工攒的钱,从台湾来“北漂”的。前6年主要在台企工作,2015年,获得首钢基金旗下北京创业公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邀请,担任台湾专区负责人及品牌运营高级经理。8年里,我接触到很多想来大陆创业的台湾年轻人。我觉得他们要来创业最好先有在大陆实习或工作的经验,因为他们对大陆了解不够。比如一个台湾青年对我说,家里人听说他想来北京创业,就让他先来一个月试试。父母以为一周100元人民币应该够用,所以给了他400元,让人哭笑不得。如果他们前期有工作经验积累,有自己的大陆朋友圈,在这里创业才会更有把握。另外,台湾目前的比较优势项目主要集中在半导体、智能硬件、精致农业、生物技术以及环保等领域,所以,有此专才的台湾青年更有创业优势。
刘 杨:2015年底,我辞职创办互联网自由撰稿人在线教育——糖豆学院。截至目前,累计培训学员2万名,其中多名学员的书稿、剧本被磨铁图书有限公司、爱奇艺网等机构选中。我总结了创业者的七大素质:有创新的技术和方法、有创新模式带来的先发优势、有某行业或者某公司的成功经验、创业者自带“流量”(比如是网络红人)、有特定背景的个人或者团队、连续创业者、对某一领域有特别的热情。这七大特质,你可以做一个比对,给自己打打分,每种特质最高计5分、最低1分,如果总分在30分以上,说明你有较好的创业条件;如是20-30分,则有基本的创业条件,可以考虑创业;若低于20分,就要慎重考虑了。
刘晓华:创业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你的项目自身是否有造血能力,也就是你提供的东西首先要能满足别人的需求,然后才谈得上挣钱。要创业得做好心理准备,并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发展:
切莫“盲人骑瞎马”
听涛君:创业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对于台湾青年来说,在大陆创业是否有一些成功经验可循?
郑博宇:大陆和台湾的创业团队差别较大。大陆团队的方向性、目标性很强,可能很早就把团队框架搭好,首席运营官、首席执行官等权责明晰,股权分配清晰,而台湾团队则比较松散。台湾创业者要改变以往较随意的作风,才能在大陆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胜出。此外,选择与大陆青年合作也很有好处,比如你的首席财务管理CFO、法律顾问等如果是大陆的,他对大陆的财税政策、法律体系非常熟悉,就能更好地处理创业过程中的问题。
叶志伟:台湾青年在大陆创业一定要有法律意识,否则就是“盲人骑瞎马”,会有很多看不见的风险。比如创业初期股权如何合理设计,以避免合伙人分道扬镳后的资产纠纷。除了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还得知道不要侵权。比如有的创业者随便用了一张网上的图片做自己的公司图标,就可能被图库公司告上法庭。作为一个老板,你还有给员工缴社保、医保等的义务,这些都需计入你的营运成本。总之,得充分考虑各种困难。
刘 杨:没想好的开始都不太可能成功。另外,一定要充分了解大陆社交媒体环境,因为两岸在这方面差别很大。如何运用好微信、淘宝、天猫、网络直播等工具进行业务推广,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运营成本和营销成败。还可以参考一些创业指导书籍,比如由美国作家埃里克·莱斯编写的《精益创业》。
加速:
如何与资本对接
听涛君:融资是许多创业者的短板,很多人的创业梦做到一半,被资金断档的现实撞碎。台湾创业青年如何在大陆获得资金的支持?
郑博宇:进驻两岸青年创业孵化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那里能够提供工商服务、企业服务、政策咨询、创业辅导和金融服务等,让创业者少走不少弯路。孵化器能够帮助他们有效对接资金,比如第九届海峡论坛期间,我们创业公社带来的台湾创业团队的“桃桃喜”APP项目就获得了创业大赛的二等奖,也获得了资本的青睐。现在大陆各地路演不断,台湾青年可以积极参加,获得资金的机会其实不少。
刘 杨:我自己总结出投资人的投资规律:首先投盈利模式;其次投人。踏实肯干谦虚谨慎,这样的人可以有选择地投;最后投方向。当年的热点项目,热点商业模式,投资人会格外关注,但会慎重选择。
创业融资其实就是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投资人的每一分钱都是带着条件的。拿到钱后,就要为股东赚钱,为投资人赚钱。另外,即使在获得资金青睐的情况下,创业人也需要投入一部分自有资金,如果创业者自己都不愿担任何风险,怎么指望别人为你担风险呢?
网友微评
@陆地的鱼:台湾22K(即月薪2.2万元新台币)薪资已经持续十来年,年轻人没有出头天。眼看着大陆年轻人的收入水平步步高,心里能不着急吗?
@爱拼才会赢:创业尽管不容易,但努力做,坚持做,也许就能成功。创业是个漫长又值得享受的过程。
@南风:我在大陆一家光伏企业工作多年,薪资从十几万涨到70万(人民币)。而当年劝我不要到大陆工作的台湾同事随着台湾公司的倒闭已经失业了。除了工作上的成就感外,我认为两岸合作真能做很多事。
@大王峰:BAT三巨头(指百度、阿里巴巴、腾讯)都是因为科技创新,颠覆了传统的商业模式而受到用户欢迎,也改变了市场的格局。他们也都借助了资本的力量,从一个新生事物变成领头羊,甚至变成行业独角兽。
记者点评
采访中,嘉宾郑博宇告诉记者,每次带台湾年轻人来大陆实习或工作,他都会办一个行前说明会,告诉他们大陆近几年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因为很多台湾青年对大陆了解不多,甚至还有一些误解,这些会阻碍他们创业打拼的步伐。
为什么想来大陆?郑博宇给记者举了个例子,他有一个台湾同学,纽约大学毕业,在摩根士丹利工作过两年,回台湾服兵役后在台湾找工作,台湾公司开给他的月薪是2.8万元新台币,大陆的公司给他的月薪是1.2万人民币(约合6万新台币),外加报销一年五趟大陆—台湾的来回机票,收入对比一目了然。对于台湾当局推动的“新南向政策”,郑博宇认为,要台湾年轻人再去学泰语、越南语等东南亚国家的语言,沟通和信息成本实在太高,年轻人积极性普遍不高。
“在台湾也许看不到世界,但在大陆,世界能看见你!”郑博宇建议有实力的台湾青年走出台湾,投身大陆的创新创业大潮,一展抱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