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1992年的台湾纸风车儿童剧团陪伴许多台湾孩子度过了童年,看过该剧团演出的台湾小朋友近900万人次。为了让更多偏乡孩子免费看到戏剧,纸风车儿童剧团走访了台湾数百个村镇,把剧场搬到了乡村孩子的家门口——
纸风车儿童剧团:开启艺术启蒙第一里路
东南网4月1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梦婕)
追“风”少年
这两天,台北松山区民权小学的郑新芳小朋友早早就让妈妈刘雨买好了票,翘首以待下个月纸风车儿童剧团(以下简称“纸风车”)最新力作《新月传奇》。郑新芳是个标准的追“风”少年,纸风车只要有新剧推出,她必定到场。
“看戏和看电视有什么不一样?”记者问。
“电视不会和我聊天,台上的演员会和我们说话。有一次猎人问大家‘大灰狼在哪里’,我在台下赶紧告诉他在树林里。后来,小红帽获救了,音乐响起,我还和小朋友们一起扭屁股呢!”小戏迷郑新芳美滋滋地回忆道。
纸风车成立于1992年,由创意顾问吴静吉博士、电影导演柯一正、戏剧编导罗北安、电影学者徐立功和剧场编导李永丰一起策划成立。如此豪华的阵容保证了一件事——优良的制作。
任建诚从1995年起就担任纸风车团长。他告诉记者,纸风车的创作取材广泛,中西皆为其所用。例如,十二生肖系列有武松打虎、猫和老鼠等。此外,还有活泼的舞蹈肢体剧场《动作与声音》;运用动画效果讲述赖床故事的爆笑哑剧《起床号》;根据世界名著《堂吉诃德》改编的《堂吉诃德大冒险之银河铁马》等。“体验剧场的美学是儿童艺术启蒙教育的最佳方式。”任建诚说,戏剧可以带出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知识,是一种立体的寓教于乐的艺术启蒙方式。
在纸风车的戏剧活动中,你不仅能发现戏剧的乐趣,还可以丰富亲子互动的内容。于是,不少台湾家庭到了假日不是去游乐场,而成了追“风”家族。纸风车白天搭台,孩子们就在台下帮忙摆椅子、搬道具,跟着演员学表演,晚上接着看大戏。“热心公共事务,不怯场、擅沟通等等,都是追‘风’少年的共同特质。”任建诚说。
故事咋讲
记者采访中发现,追“风”少年之所以爱进剧场,最主要的原因是纸风车的故事说得好。
2000年,台湾最会说故事的人、金马奖最佳编剧吴念真加盟纸风车。根据吴念真童年真实故事改编的人偶剧 《八岁一个人去旅行》也成了纸风车的经典剧目,讲述的是他八岁一个人从瑞芳坐火车到宜兰找姨婆拿雨伞,沿途还和大家一起用身上仅有的半瓶万金油帮助一个中暑昏倒了的老奶奶的故事。故事充满了对上世纪60年代台湾风貌和人情味的回忆,虽然是儿童剧,但节目并没有低估孩子们的智商与理解能力,成人观看亦为之动容。
任建诚认为,像《八岁一个人去旅行》这样教育孩子独立,融入品行思想教育的做法不能偏废。在《纸风车幻想曲》中,也有不少关于不能赖床、不乱放东西、尊敬长辈等提醒,但点到为止,不惹观众反感。
2013年,纸风车全新创作了《纸风车动物昆虫创意展》,打造巨型动物昆虫世界,希望孩子换个角度看世界,发现大自然里丰沛的艺术与想象、知识与创意。此外,纸风车还曾打造了百只原尺寸恐龙,并在恐龙身上彩绘艺术大师毕加索、米罗等的作品,全台巡展;还有两层楼高,总长66米的超级大巨人“纸风车格列佛人体艺术探索馆”,让每位进入格列佛内参观的观众都变成童话故事“小人国”里的人,这个探索馆也获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最大充气雕塑品”认证。
小朋友的创造力与游戏的本能,如同大自然赋予土地的无穷生命力一般,具有巨大的潜力。任建诚说,纸风车希望提供给孩子一个自在摆动身体、创造故事与体验戏剧的地方,并借由戏剧教育的方式,给予孩子学习表达自我,激发创造力的空间。
送剧下乡
然而,对于偏乡的孩子来说,想看到好看的剧目,可没有那么容易。纸风车的创办人多来自台湾乡村,小时候没机会看儿童剧。因此,如何让农村孩子进剧场看戏,成了他们一直关切的问题。
“孩子不能来,我们去。”2006年,纸风车的营运已经步入正轨,“319工程”正式启动。5年时间,纸风车在台湾319个乡村演出,走了29万公里,绕赤道7圈。从没有手机信号的嘉义阿里山深山,到常住人口只有40多人的金门乌坵岛,即便刮风下雨,也一个不落、一场不停。其间,光雨衣就送出80万件。
任建诚告诉记者,这些乡村孩子中,95%是第一次看儿童剧,为了给他们最佳的演出效果,他们不但演出人数不缩水,连舞台都是依据标准规格搭建的。
每次纸风车进村演出,都会成为当地的一件大事。除了乡里乡亲来帮忙外,有的老师把当天课程改成戏剧介绍课,更有意思的是有的学校还宣布“演出当天所有老师都不准布置家庭作业”。
纸风车的这些演出全部免费,因此需要募集资金。一场演出成本为35万元新台币,刚开始只有零星的企业捐款。后来,工程唤起了越来越多人对农村孩子的重视,私人资助也逐渐多了起来。
2013年,纸风车又启动“368乡村儿童艺术工程”,到今年4月,他们已经走完台湾240多个乡村。“台湾城乡差距大,还有很多乡村孩子没有看过儿童剧。既然他们不能来剧场,那就我们去,开启他们艺术启蒙的第一里路。”任建诚说。
采访手记>>>
多让孩子了解本土故事
与之前的“319工程”不同,纸风车正在进行的“368乡村儿童艺术工程”每到一个县市,都必须因地制宜、量身制作剧目,平均编排一个本土故事就需要两周的时间,但纸风车的主创人员坚持了下来。“难道我们的孩子只能看迪士尼吗?”采访中,任建诚反复提及此语。
25年来,作为台湾儿童剧团的常青树,纸风车创作了大量以本土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例如,结合传统彩带舞蹈与现代戏剧的《欢乐中国节》被《纽约时报》形容为“跃动的书法”;全球第一部客家儿童音乐剧《嘿!阿弟牯》,让每个孩子走出剧场都能讲上两句客家话。此外,纸风车创作的许多剧目都与台湾社会有联结,包括台湾少数民族、外籍新娘等群体,这是希望孩子能从本土出发,学会关心脚下的土地与事物。
今天的世界更开放、更多元,我们给孩子讲述、演绎各种优秀文学作品时,更要让孩子听听、看看本土故事。因为,孩子们要了解自己,就必须先了解自己生存的这片土地和文化,人一旦脱离了这些就失去了自己的身份。这个身份是独特的、唯一的,有着无法更改的民族基因和文化渊源。孩子们只有清楚自己是谁,才能建构出自己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