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决心”号4月5日电(记者 张建松)为了在科学研究领域“以今鉴古”,台湾大学海洋研究所苏志杰教授正在参加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他将从南海沉积记录中“研读”台湾自然灾害的“历史档案”,并进行古今对比研究。 数十名中外科学家乘坐美国“决心”号大洋钻探船,于2月14日抵达北纬18.4度、东经115.9度的目标钻探海域,开始进行由中国科学家主导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此前,中国科学家已经在南海设计和主导了两个大洋钻探航次。 20世纪中叶至今,由于人类活动造成自然环境变化,进而引发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使科学家们不断发展出新的分析技术和数值模型,希望通过对地球历史环境变迁的了解,找出人类未来的因应之道。其中,关键点就在于如何连接“事件”与“沉积记录”。 “例如,地震所引发的浊流事件,是否可与洪水泛滥所引发的浊流记录相互区分。如果无法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我们就无法正确分类并重建过去各项自然灾害的沉积记录。”苏志杰说,“这项工作,就必须通过现代科学仪器所记录的自然灾害事件,与沉积记录进行对比,以了解各种不同原因所形成的沉积记录的时空分布与形成机制。” 据介绍,近十多年来,台湾发生过多次大型自然灾害,不仅造成严重的生命与经济损失,还使台湾西南外海至马尼拉海沟间的大规模海底电缆断裂。 “这一方面显示,大型自然灾害引发的海底浊流,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另一方面也暗示,这类海底浊流所形成的‘浊流岩’,具有成为大型自然灾害事件‘天然地质记录器’的潜能,可供我们进一步利用,以评估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规模、是否具有回归周期等特性。”苏志杰说。 2006年以来,苏志杰一直致力研究台湾自然灾害事件输入到南海的现代沉积。通过研究现代灾害事件在南海的沉积记录,他不仅进一步了解到深海沉积的形成机制,同时还感到,科学界严重低估了“历史上的事件性沉积作用”的重要性。 “例如,台湾西南外海的深海岩芯研究显示:屏东地震与莫拉克台风输出至台湾西南外海的沉积物总量,大约等于过去100年的沉积量总和。其中,有机碳埋藏量更超过过去100年的一个数量级以上。这表明这类事件型沉积物输出,对全球碳循环作用有一定影响。”苏志杰说。 通过对现代沉积作用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深海沉积机制,其成果还可以应用推广到更长的时间尺度,进行深海沉积记录的“回推”工作。参加此次南海大洋钻探,苏志杰将深入研究从南海海底钻取的岩芯样品,从中“研读”台湾历史上的自然灾害事件输入到南海的沉积记录“历史档案”,从而进行古海洋与古环境重建。 “灾害性事件的陆缘有机碳大量输出与埋藏,对全球碳通量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与冲击。研究灾害性事件的沉积‘历史档案’,不仅可以使我们更深入认识地球的环境变迁,也对地球未来的环境与命运,提供更深一层的思考空间。”苏志杰说。 |
相关阅读:
- [ 04-04]“决心”号插入南海海底“探海神针” 深度超1500米
- [ 03-10]南海大洋钻探:问号与惊叹的交响
- [ 03-02]王国庆回应所谓"南海军事化":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 [ 03-02]南海海底再次发现“大洋红层”
- [ 02-21]直击南海舰队现场反击演练:“战斗”打响摧毁“敌舰”
- [ 02-20]南海舰队十艘登陆舰编队出海训练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