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的僵局好似还看不到尽头,台湾318学运后“天然独”说法甚嚣尘上,蔡当局上台后两岸的沟通几近断绝。台湾《旺报》29日社评指出: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是否真的会导致两岸火车对撞?这是两岸不少关心和平的人,心中甚深的挂虑。不过,如果抛弃短期、受新闻事件导引的即时民调数据,深入分析台湾长期民意结构趋势却可以发现,两岸和平仍然是台湾社会主流期待。政党轮替带来的一时阴霾,不必看成永远的乌云。 首先,不妨把台湾这所谓“天然独”的显性化,当成一个台湾社会、尤其是年轻世代面对“统独”问题的心理调适过程。其实,每一个个体,乃至于每一个国家,都是在“主观意愿”与“客观现实”中间拉扯,所谓“天然独”世代虽然在两岸长期分治的情况下成长,但是在台湾绝大多数民众都有理性思辨、客观判断、冷静分析现实环境的能力。 不妨从2015年选举前夕,台湾“中研院”社会所的一项长期民调谈起,虽然有46.4%的受访者“当下统独选择”是“独立”;却也有49.7%的民众,“预期两岸统独走向”是“被统一”。换言之,不论主观期待为何,近半数台湾人民,其实是清楚地认知到台湾现实的环境框架。这种“理想我”与“现实我”,或者说主观期待与客观现实的差距,可以解释台湾社会诸多矛盾,决策反覆的理由。 其次,则可以从蔡英文民调持续挫低的趋势验证,事实上,民调挫低不只是蔡英文个人的因素,而是一个相对在两岸政策上保守、退却,甚至在意识形态上隐然对立的民进党,就会把台湾带向生存发展的狭路,台湾失去了发展的契机,民众的生活受到影响,蔡英文的民调就不可能回升,这也必然发生二种“返正力量”。 一是,蔡英文必须调整其两岸政策,以更大的力度促进两岸和平;二是,至少不能让情况恶化,而必须在论述上更加坚守“中华民国宪法”的底线,不敢向“台独”冒进。台当局“外交部长”李大维说“两岸关系不是外交关系”,台湾方面陆委会主委张小月的“两岸协议不是国际协定”,都显示,蔡英文至少在消极面,并无意继续向“法理台独”深入。 显然,什么话是“喊爽的”,什么话是“现实的”,台湾人民非常清楚。只是主观期待与客观现实的调适,需要一个进程,而在这样的进程中,矛盾、摩擦与纷争,就难免会产生。也因此,不必对两岸和平失去信心,要理解台湾政治与民意,必须正确分析台湾现状的三个现象。 第一、台湾的民意如流水,没有一定的标准,例如文林苑时高举“居住正义”,而到了柯市府时又变成追求“都市更新效率”。而在变动的标准中,“领导者负担最终责任”,这点是不会改变的。蔡英文在野时可以唱高调、说空话,执政之后却必须直接承担人民对民生停滞的愤怒。 第二、台湾是一个多元议题的社会,而每一个议题的光谱既深且广,人民的意向会跳跃、改变,今天对“九二共识”的怀疑,极有可能在代价验证之后而重新支持。 第三、台湾目前的处境极为困难,“外交”封闭,政治纷乱,人民均贫。衰弱中的美国不会为了台湾违背自己的国家利益,而中国大陆的崛起,却是一个无法忽视的事实与现实。例如,台湾在2017年1、2月的贸易顺差,较去年同时期减少了11.1%,但是对大陆的顺差依然上扬,可见两岸的经贸交流,实际是支撑着台湾逐渐衰退的经济命脉。一个社会在困难的时候,会回归理性,回归现实面的需求。 一旦正确分析了台湾的社会与政治现象,两岸的“和平派”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鼓励两岸当局、两岸人民换位思考。 台湾人民不能过度沉溺在“台湾主体性”的片面思维,也应理解大陆当局,以及大陆人民追求中华民族复兴的民族情感。在大陆人民的角度,所谓“分久必合”,台湾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另一方面,大陆也要理解台湾人民的想法,以及民进党的困难,特别是民进党在政治现实上的困难,勿急勿躁。 拥有换位思考的包容心后,两岸才能着眼大局,产生大架构的宏观与大建设的气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两岸要携手一起参与中国崛起。要让“中国式的经济奇迹”继续亮丽,台湾与大陆,都是重要的资产、不可缺的力量,这才是两岸之间,由“零和赛局”变为“蓝海市场”的重要关键! |
相关阅读:
- [ 03-28]与台胞分享发展机遇 强化“中国人”意识
- [ 03-28]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 [ 03-28]岛内民调:认为两岸关系变差者多表示台当局责任大
- [ 03-27]两岸关系进入冰河期 台湾经济向何处去?
- [ 03-27]台当局不改变两岸政策 陆客只会越来越少
- [ 03-27]在京台胞: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