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台海> 海峡评论 > 正文

民进党培训青年“反中” 很可能被反噬

2017-03-23 07:47:49 陈桂清 来源:中国台湾网  责任编辑:林晨   我来说两句

近年来,台湾政局发生剧烈变动,以“反服贸运动”为标志的新型社会运动此起彼伏。在这些新型社会运动中,民进党青年军的身影频频出现,多位社会运动的骨干与领头者被媒体揭露出具有民进党背景,以至于舆论普遍认为民进党在背后操弄了这些运动,并从中获取了巨大政治利益。本文通过梳理民进党2012年“大选”败选以来培训青年族群尤其是大专院校学生的状况,总结出民进党内各主要派系与党务系统均热衷拉拢青年学生,着重向青年学生灌输“反权威”、“反体制”、“重正义”、“求公平”思想等特点,并由此分析其对民进党权力结构、台湾社会运动、台湾选举政治产生的重大影响。

一、民进党青训体系概况与特点

民进党2012年“大选”败选后,为累积重返执政的力量,不断努力拓展其社会基础,包括有目的、有组织地加强与青年族群的互动,积极争取青年族群的支持。在与青年世代积极互动的同时,民进党有计划地举办多场政治培训活动,加紧吸引青年人参与政治、支持民进党。

(一)参与主体呈党务系统、主要派系共同参与的“全面开花”态势

民进党自1986年成立以来就对青年人才的培养较为重视。经历2008年、2012年两次“大选”失利后、民进党更加认识到青年人才培养对夯实其政党社会基础的重要性,于是在招募培训青年上花费了相当多的精力。几年来、民进党上至中央党部的青年发展部、下至地方县市党部、再到民进党内各主要派系,都着力培养青年政治人才,使得民进党青训工作呈现中央地方党务系统、各派系共同参与的态势。2013年12月14-15日、民进党青年发展部举办“青年干部选战营”,着手培养青年选务干部。2015年5月30日、9月21日,民进党青年发展部分别举办“Ready for 2016选战人才培力营”与“英派革新青年斗阵”,提前为民进党2016年两项选举储备辅选人才。在民进党地方党部方面,新北市党部于2015年7月18—19日举办“青年选战研习营”,高雄市党部则于2015年7月25—26日举办“2015港都雄青斗阵营”,以不同形式培育地方辅选干部。

从派系角度看,无论是新潮流系、谢(长廷)系、扁(陈水扁)系、还是“英派”(亲蔡英文人士),无不争相举办青年人才训练营,吸引新鲜面孔参与政治。被认为是民进党实力最强派系的新潮流系,利用派系元老廖永来创办的“春雨文教基金会”,分别在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开办了第六、七、八、九、十届“春雨台湾新青年领袖营”。而同样具有重视青年培训传统的谢系与扁系,2012年以来延续之前的青训机制。谢长廷开办的“新文化工作队”从1992年至今,每年暑假固定举办青年培训,陈水扁创办的“凯达格兰学校”也于2011年恢复运作,2012年以来每年都举办青年领袖冬令营、夏令营。民进党另一“天王”游锡堃也在2015年7月22—24日,于新北市开办“水牛传承营”,开始建立自己的青训体系。当然,2012年以来培训青年人才用力最深的便是民进党主席、2016年代表民进党参加“大选”的蔡英文。为参选2016年“大选”,蔡英文成立的“小英教育基金会”(简称小英基金会),连续3年举办青年政治工作实习计划,吸引大专院校学生参与政治。2013年启动“逗阵落来掺政治”政治工作实习计划(政治最前线2013大专院校政治工作实习计划),2014年7—12月启动“来吧!修好国家”青年政治工作实习计划,2015年2月5—8日举办“起造:2015政治工作坊”。

(二)招募对象以青年学生为主,培训师资

包括民进党内大佬、派系要员与亲绿学者由于大专院校学生文化水平较高,且政治理念尚未定型,民进党从一成立便将青年人才挖掘吸收的主要触角伸向台湾大专院校。1987年台湾解除戒严后,在民进党持续施压下,国民党的党政军系统逐步退出学校。但是民进党在2000年取得执政权后,迅速填补国民党撤出校园留下的空白。民进党名义上仍然宣称“政党应该退出校园、不得在校园成立政党分支组织”,但是事实上“化明为暗”,以各种基金会、联谊会等身份深入校园,极力拉拢培养青年学生。当前,民进党对校园的渗透虽然不敢公然违反“政党法”,直接进校园设立分支机构,但是在各式各样的“基金会”掩护下,大肆进入校园招募、培训青年学生。从近年来民进党举办的青年培训活动看,其招募的主要对象为大专院校学生,大多数培训活动目的都十分明确。

注明只招收大专院校学生,只有少部分旨在培育辅选人才的活动,如“Ready for 2016选战人才培力营”与“英派革新青年斗阵”,招募条件才放宽为18-35岁的青年,不限大专院校学生。此外,在招募条件中,往往注明“具公共事务参与经验”或具有“参与社会运动经验”者优先录取。由此可见,优先对象是具有公共事务或社会运动参与经验的学生,也就是大专院校的学生干部及学运领袖。

从培训投入的师资情况看,既有民进党内“天王”与泛绿政治明星,也有党内“中生代”、“青壮世代”与中层干部,还有党外亲绿的产业界、学术界人士,体现了民进党上下对青年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从师资的派系来源看,若由民进党中央党部的青年发展部举办,往往能跨派系邀请到民进党内主要政治领袖;若由地方党部主办则主要由与当地有一定渊源的政治领袖或具有全岛知名度的政治明星参与;若由民进党内特定派系举办,主要授课教师往往为派系内部人士,如谢系“新文化研习营”的授课教师主要是谢长廷、苏治芬、李应元、管碧玲、赵天麟、阮昭雄、李坤成等谢系成员,新潮流系的“春雨台湾新青年领袖营”师资主要为邱太三、赖清德、林浊水、段宜康、蔡其昌等新潮流系成员。值得注意的是,蔡英文作为2012年以来民进党的核心人物,大多数时间掌握民进党党中央资源,拥有“党内共主”地位,不仅出现在自己所属的“小英基金会”举办的青训活动,而且积极受邀为党内其他派系举办的培训活动授课,从而扮演着2012年以来民进党青训活动灵魂人物的角色。

(三)培训内容以传授辅选经验、灌输“反权威”、“反国民党”思想为主

民进党青训体系的培训内容相对多元化。根据培训活动的不同定位有着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培养选务人才的青训活动,主要内容则为培训选战文宣制作、组织经营与危机处理,其主要方式有专门的教师授课,也邀请到参与选战的民进党内前辈进行实战经验传授。而以单纯吸引青年人关注政治等公共事务、了解政治运作为主要内容的青训活动,比如“小英教育基金会”举办的青年政治工作实习计划以及“起造:政治工作坊”,培训内容主要是了解民进党的历史发展、台湾政治运作与地方治理、台湾本土文化等。部分培训活动,为增加活动的趣味性与吸引力,降低活动的政治性,甚至邀请一些亲绿的导演、作家讲授电影、文学等非政治性内容,或开展交游参访、社会实践等活动。但是此类非选务人才青训活动,不管形式如何,均有着强烈的政治目的,就是向青年族群潜移默化灌输“反权威”、“反国民党”、“公民不服从”等理念。根据媒体采访到的一位参与“春雨台湾新青年领袖营”的学员自述,“她印象最深刻的是蔡英文讲授‘公民路线’时说的,她人生的志愿就是要当一根‘芒刺’,要让官员、政府感觉到芒刺在背”。由此可见,蔡英文等民进党人为挑起青年人对台湾政治现实的不满,集聚推翻国民党的力量,有针对性地向青年传授了大量公民政治理念,鼓励青年参与政治、挑战权威、反对当政的国民党。

(四)经费来源主要为派系领袖个人募款与选举补助款

在民进党近年举办的诸多青训活动中,除了少部分如“凯达格兰学校青年领袖冬令营”、“春雨台湾新青年领袖营”报名参加的学员需要缴纳1000元(新台币,下同)到2500元不等的报名费用外,大部分活动免费参加,像蔡英文“小英基金会”举办的政治实习计划,还给每位学员每月提供12000元的薪资?从经费来源看,这些活动所需经费主要来自派系领袖私人募款与选举补助款?比如,举办青训活动最为活跃的“小英基金会”,其经费来源就是蔡英文参加2012年“大选”时结余的1.68 亿元补助款?而新潮流系“春雨文教基金会”的来源则是“1995年廖永来参选‘立委’失利后,继续活动所募集的600万元”。此外,谢长廷的“新文化工作队”、陈水扁的“凯达格兰学校”、游锡堃的“台湾牵手基金会”都是派系山头参与选举后获得的选举补助款。基于这一原因, “谁出钱培养就为谁所用”成为民进党青训体系的重要特点,若派系领袖花钱办培训,所培养的人才基本为该派系所用;若由党中央出钱,基本上人才资源就会由党主席及其所在派系掌握。

二、民进党青训工作的社会民意土壤

民进党的青训工作能够成功争取吸收不少台湾青年加入民进党、支持民进党,既与近几年岛内社情民意的变迁尤其是台湾青年的认同“绿化”有关,还与其青训活动能给青年人提供政治参与机会与政治利益有关。

(一)“反马”、“反国民党”的社会氛围给民进党拉拢青年人提供了基础

2012年以来,马英九当局推出的多项施政政策由于出台时机不当、配套措施不足等原因,引起民众较大反弹。再加上受全球经济复苏迟缓等因素拖累,台湾经济低迷不振,民众实质薪资停滞,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台湾“青贫族”群体增加,青年世代的相对剥夺感尤为强烈,导致年轻人对国民党与马当局执政不满程度加深。这就给民进党煽动青年人“批马”、“批国民党”创造了机会,也给民进党操弄“反服贸运动”等各种以“反马”、“反国民党”为宗旨的社会运动提供了土壤。

(二)台湾青年“去中倾台”的认同趋势与民进党存在“天然亲近感”

近年来,台湾民众尤其是青年族群的身份认同、“国家认同”逐渐“绿化”。根据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针对“台湾民众统独认同趋势分布”的长年跟踪调查显示,岛内民众支持统一、认同是“中国人”的比例逐年下降,而主张或支持台湾“独立”、认同自己是“台湾人”的比率显著增加。而有关民调机构专门针对台湾青年人认同问题进行的民调更显示,台湾青年族群身份认同的“去中倾台”趋势更加明显。2012年5月12日“二十一世纪基金会”公布的“两岸和平趋势调查”,台湾“86后”(1986年以后出生)新世代中有48.8%在“国家认同”上倾向“台湾主体认同”,即认为“台湾是台湾,中国是中国,彼此互不隶属”;其中大学生对“台湾主体认同”比例更高达52.8%;与此同时,只有1成认为“台湾与大陆同属一国”。2013年10月28日TVBS公布的“国族认同”民调显示,20-29岁认同自己“是台湾人”的为89%、30-39岁认同自己“是台湾人”的为83%,远高于这两个年龄段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11%?台湾青年人在身份认同、统“独”认同上的这种“去中倾台”趋势与民进党的“一边一国”、“台湾独立”理念更为接近,因而让民进党的青训工作更能吸引台湾青年人参与,也更能激发青年世代的“反中”情绪。

(三)实际的政治利益分享机会是台湾青年愿意参与的重要驱动力

民进党近些年举办的青年培训活动之所以报名火热,很重要的一个现实原因便是参与培训的年轻人能够迅速在民进党内找到机会,品尝到权力的滋味,分享到政治的果实,并且拥有广阔的政治前景。与国民党内充斥的“按资排辈”政党文化、“年轻人出头不易”不同,民进党通过青训活动招募的人才能够很快被民进党所用,并迅速在党内找到可以发挥长才的舞台,其中的佼佼者能够迅速脱颖而出,逐渐成为民进党新一代政治人物。民进党重返执政后,所掌握的各种行政职位、资源更加丰富,尤其是众多机要秘书、“立委”助理等适合年轻人的职位,更是对这些参加政治培训的年轻人敞开大门,给他们提供非常良好的政治历练机会,成为岛内不少年轻人趋之若鹜的重要原因。

三、民进党青训工作产生的政治影响

从政治影响看,民进党近年来的青年培训工作不仅为自身培养了众多青年骨干,发展了新生力量,储备了选战人才,而且通过对岛内青年群体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培养了一批亲绿的青年群体与社运骨干,巩固和扩大了民进党的青年群众基础。

(一)为民进党输送大量青年骨干与政治新血

民进党大力培训青年群体最立竿见影的效果就是吸收了一批亲绿学生,并遴选出一批具有潜力的政治新人。在民进党内,“比较有远见的政治人物都喜欢定期或不定期地专门为青年学生或社会团体中坚人士举办各种训练营、培训班,参加由党政团体或政治人物举办的训练班、营队等,都是被政治人物网罗的好机会”。从政党发展的角度来说,通过这些活动网罗的青年人才,无论是党中央出面培训的人才,还是各派系独立培养的人才,都将是民进党未来一段时间延续发展的重要资源。民进党从这些参与培训的青年群体中遴选出优秀的骨干分子,然后有计划地进行培养锻炼,逐步安排他们担任“立委”助理、基金会实习生、智库研究人员、党务人员或辅选人员,然后再参选或担任县市议员、“立委”等公职,累积从政的经验,最终将其培养为民进党的未来之星。比如,“小英教育基金会”2014年、2015年举办的“政治最前线:青年政治工作实习计划”,就是培训后将学生送到非政府组织、民进党籍“立委”、议员办公室或竞选办公室进行政治实习。尽管这些参与政治实习的学生最终不一定留在民进党内,但正是这些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活动为民进党及时注入了众多年轻新血、培养了一批接班的人选。目前,陈水扁创办的“凯达格兰学校青年领袖营”就培养出台北市议员陈慈慧、高雄市议员陈政闻等人,谢长廷“新文化工作队”则培养出赵天麟、阮昭雄等谢系人马,新潮流系“春雨台湾新青年领袖营”培养的学生中,台中市议员陈世凯、高雄市议员李柏毅、何权峰等已崭露头角,其中陈世凯两次代表民进党竞选“立委”,进入民进党的接班梯队。

可预计,随着民进党全面执政,未来会有更多的青训营学员成为民进党新的政治人物。

不过,由于民进党的派系政治格局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党内各派系培养的人才大多“封闭性较强”,一般仅提供给各自派系的政治领袖及核心成员使用,只有在自己派系内部人才充足的情况下,才会愿意将所培养的人“转让”给有需要的友好派系或像蔡英文这样具有跨派系色彩的政治领袖。

(二)成功培育一批亲绿社运骨干,催生“反服贸运动”等社会运动

2014年“反服贸运动”发生后,岛内舆论普遍认为民进党在幕后操弄了这场社会运动,指出陈为廷、林飞帆、魏扬、赖品妤、傅伟哲等“反服贸运动”的骨干分子大多与蔡英文关系密切,或曾为“小英基金会”的实习生,或曾为蔡英文选举时的青年军,或为蔡英文核心幕僚的学生。事后尽管蔡英文方面矢口否认,但种种事实证明,“反服贸运动”的骨干分子不仅与蔡英文关系密切,甚至有多位核心成员参与过“小英基金会”举办的政治培训活动。

据岛内媒体报道,“反服贸运动”学生领袖之一的“民主斗阵”副召集人,后担任时代力量林昶佐“立委”竞选办公室主任的吴峥,就是通过“小英基金会”举办的政治培训活动走上社会运动与从政之路。“吴峥提到,他是在参加‘起造工作坊’时认识了女朋友赖品妤(民进党前‘立委’赖劲麟之女),也才因此在318当晚被找去参加行动”。在此之前,这位出身于外省家庭的台湾大学政治系学生“对于未来出路并没有明确的方向”,参与社会运动也仅止于“跟同学游行完就回家”。因为结识出身于民进党政治家庭的赖品妤,参加“小英基金会”举办的政治培训活动后,才走上街头参与社会运动,继而投身政治,完成从学生到政治人的身份转变。从这个明显例子就可看出,民进党近年来有意识、有组织地培训青年人,已潜移默化改变了青年人对政治的态度,点燃了不少青年人的政治热情,并且通过这些行为成功培育出一批社运骨干,进而通过这些社运骨干,成功激发岛内“反国民党”、“仇中反中”的舆论氛围,点燃“反服贸运动”的“星星之火”,成为“反服贸运动”的主要“影武者”。

(三)巩固和扩大了民进党的青年群众基础

民进党通过举办此类培训活动,成功吸引青年族群对民进党的关注与了解,拉近了与青年人的距离,巩固和扩大了民进党的青年群众基础。

与举办讲座与青年互动、运用网络新媒体与青年串联、提出青年政策等行动相比,举办青年培训活动更能直接有效影响青年群体的政治理念。在这些青训活动中,民进党与青年族群的嵌入程度更深。一方面,愿意参加此类培训的青年学生大多对民进党有较强的亲近感,对民进党有一定认同度;另一方面,民进党通过与青年学生的长期深度交流,尤其是部分培训活动时间长达数月之久,让民进党政治人物对青年人形成耳濡目染效应,更能影响到青年群体的政治认同、政党认同,增强青年世代对民进党的认同度与支持度。

2014年《远见》民调中心针对20—35岁青年人的民调结果显示,有45.7%的受访者认为民进党比较关心青年议题,远远超过国民党的14.1%;且41.6%的受访者认为民进党较有能力提升青年的幸福感,只有22.8%认为国民党较有能力。此民调显示青年人对民进党的认同度超过国民党,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多面向的,但毫无疑问,民进党重视青年工作、有目的地培训青年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总之,民进党通过多批次、有计划的青训活动,为自身发展培养了新血,累积了重返执政的政治能量。不过,对于已经获得2016年“大选”胜利、全面掌握政权的民进党来说,由于角色地位的转化,过去青训工作中宣扬的“反权威”、“反政府”、“公民不服从”理念将不可避免反噬民进党的发展。一旦民进党的执政状况不佳,不能令大多数民众满意,这些受过“芒刺”理念教育的青年人很可能成为民进党当局的“掘墓人”。

(作者:陈桂清,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原文刊于《台海研究》2016年第四期)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