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台海> 海峡评论 > 正文

被遗忘的品格教育 从台大教授论文作假案谈起

2017-03-21 10:55:52 台媒 来源:中国台湾网  责任编辑:林晨   我来说两句

走笔至此,又不禁想起当年世新大学以教学卓越计划,系统性推动“诚实考试文化运动”,具体措施包括在校园中心的言论广场设置“诚实考试K书中心”,对学生施测“诚实考试文化运动问卷”,期中与期末考卷之首增列考试作弊罚则,举办“诚实考试文化运动”文宣标语征选与票选活动,以“王朝与马汉站两旁的关公出巡”宣导考试不作弊……结果不仅接受媒体访问学生批评此项活动,像是小学生活伦理教育,“看低”大学生素质;有一名助理教授说,由大学做中学时代早该做的事,显示整个教育制度都出了问题。

才短短几年光景,号称全台高教龙头的台大竟爆发教授论文作弊事件,何只是格外讽刺,公民基本教育失败,显然也不只是当年“学者的忧心”而已,不是吗?

重点是今后该怎么办?大禹治水从源头,医生治病有赖正确诊断,面对诸如此类学术诚信问题,何尝不然?且让我们话说从头!

根据社会心理学观点,任何人任何时间或地点的任何行为,都是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以教授论文做假来说,国内外学术发展环境(例如全球化高度竞争的高教环境、以SCI或SSCI论文发表量定夺的机构与个人奖励机制、主管机关或所属机构学术伦理氛围或审查机制)固然有以致之,“行为人”追求学术声望以及连带利益的动机、坚持学术研究品质或学术伦理的意志、个人行事风格甚或品格教养等因素也是重要关键。

先进一步就环境因素论。当年为推动“世新大学诚实考试文化运动”时,正式与非正式搜集学生对于考试作弊的意见发现,大学生内普遍存在一种“大家都作弊”的看法,甚至可以成为作弊的“合理化”基础。其实,此种反应或现象并不限于学生族群,不久前“查缉”公教人员(包括教授)以假发票报帐案件时,很多人不也是说“大家都这么做的”吗?最近论文做假案暴露出来的论文挂名问题,相信学界也应该存有类似的“论述”逻辑。因此,台大这一起“惊天动地”的学术“不伦”案件,说不定及时为台湾学界此种“向下沉沦”趋势设下“停损点”;否则将来难保不会有教授或学界人士,也以“大家都这么做啊!”为自己的论文做假行为辩护呢!果真如此,岂不“幸哉”?

古有云:“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篇)令人遗憾的,今天的大学教授都已不再以知识份子自许,更甭提“君子之德风”了。因此,放眼台湾天空之下,不仅知识份子的风骨沦丧,有部份教授甚至连最起码的为人之道也不见了,以致《大学教授是狼!摸毕业女生臀判刑3月》《诈财逾千万,台大副教授游XX求刑6年》《学生当人头诈研究费,‘国防大学’前教授判刑》《伪造文书诈2千万教授判刑》《南荣科大校长夫妻卖假学历,裁定羁押禁见》等等,“教授不像教授、校长不像校长“的社会新闻事件频见报端!

难怪,台湾前“科技部长”杨弘敦赴“立院”备询时表示,学术界论文造假问题,若是因为“制度问题”造成的,可透过修法或检讨制度而改善。重点是他认为本案系肇因于“人性问题”,未来必须靠教育。诚哉斯言!

问题是究竟要靠哪方面的教育?除了台当局“教育部”暨绝大多数人关注的高等教育学术伦理教育之外,更重要的其实是从小到大的品格教育。试想当事人如果够正直,面对压力甚或庞大利益当前,也会坚守诚信原则,怎么可能“铤而走险”呢?品格教养真的有如“树头站得稳,免惊树尾扫风台”啊!

是的,此刻台大教授论文做假案正提醒了吾人:个人的诚实甚或品格教养就是这么“尊贵”,而且常常在我们不注意的时候,让大家付出高昂代价!

另一方面,试问大家多久没听到“德育”这个词儿了?又多久没听到“德智体群美”五育均衡发展了?回顾多年来中小学教育,始终“学科知识教学中心,升学考试至上”,人格(含品格)教育遭到严重排挤,我们的社会(各行各业)因此逐渐坐收成果。除了“台湾人行骗天下”,奸商卖黑心食品谋取暴利、台当局领导人因为“海角七亿”身系囹圄、官员涉贪或收贿入狱、教授论文做假学术界因此蒙尘、专业人士恶用知识图谋不法暴利、选手打假球职棒“一败涂地”、恐怖情杀令人发指、泯灭人性近亲杀人(例如父弒子、子杀父、夫杀妻)、随机杀人(例如捷运郑捷杀人案、内湖断颈案…)!无论说是“德育”也好,品格教育也罢,作用就是没这么大!

听闻台当局“教育部长”潘文忠强调,将针对台大的初步报告深入审查之余,衷心奉劝“教育部”:赶紧回头从“教育之根(教人成人)”救起。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