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台海> 台湾万象 > 正文

台湾宜兰县苏澳镇白米社区:一双木屐走出一条乡村复兴路

2017-03-16 10:17:04 刘深魁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晨 林晨   我来说两句

重生,从木屐做起

一个木屐产业,能复活一个村落吗?

“白米瓮,做柴屐;偷剉柴,山林捉。”在白米社区采访,经常会听到这句自日据时代流传至今的俚语,说的是当时日本人管制台湾林木甚严,木匠无法取得制造木屐所需的足量木材,便冒着被抓的风险上山砍柴。

一句俚语,道出了白米社区悠久的产业源流,也让白米社区发展协会看到了在地资源的优势所在。

“居民先从历史资料中挖掘产业线索,后来发现后山出产一种名叫‘江某树’的木材,质地坚硬很适合做木屐,于是决定利用这项资源进行产业开发。”白米木屐合作社理事长邹金玉说,社区邀请陈信雄、李政吉等老手工艺人,利用后山上的林木资源,教授村民木屐制作技艺,重振木屐产业。

1998年,木屐合作社推出《白米社区产业文化推展辅导计划》,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木屐工艺传承、进行产销制度规划,开发木屐舞培训、乡土导览活动等。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家庭加入产业辅导计划,参与彩绘木屐生产研习班,并发挥居民创意制作出巨型木屐、彩绘木屐、鸳鸯木屐、袖珍木屐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产品,一下子打开了游客市场,产品供不应求。

随着木屐花样越来越多,如何向游客进行集中展示和推广,成了社区营造的重点。不久,“白米木屐馆”应运而生,成为全台首座木屐博物馆。“展馆一是展示在地文化和木屐产业发展历程;二是提供场所让艺人传习木屐制作工艺;三是展示、售卖木屐产品,吸引游客参与进行DIY创作、亲子互动等。”说起木屐馆扮演的角色,白米社区发展协会导览组长萧玉珠打开了话匣子。

通过生产、制作、销售木屐,白米社区面貌如今焕然一新,不仅吸引来了人潮,也催生了钱潮。

“木屐馆是白米社区的观光招牌,每年吸引10多万人次的游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萧玉珠介绍说,木屐馆为游客提供了四类旅游套餐行程,价格在每人150元至600元(新台币,下同)之间,内容包括木屐体验活动、DIY工艺制作、社区生态解说等,仅此一项年营收达上千万元。另外,产品销售方面,木屐馆一年卖出超过5万双大小木屐,这笔收入除了回馈给居民,还有一部分纳入公共服务基金,用于推动社区营造。

产业,让年轻人回流

35岁的曾柏凯在白米木屐馆担任电烧工艺师,负责在木屐上电烧艺术图案,并教授孩子们如何DIY。攻读商业设计的他,曾在大都市打拼多年,听说家乡的木屐馆可以发挥专长,便辞去工作返乡,如今日子过得自在而满足。

像曾柏凯这样加入“回流大军”的年轻人,在白米社区还有很多。木屐让白米社区开始发光,以前到城市工作的年轻人看到了木屐产业带来的生机,开始陆续回流。有的选择在木屐馆或社区任职,有的开起木屐工作坊,还有的留下来开设公司,做文创、旅游导览等工作。

目前,在白米社区,多样化的产品让旅游的内容更加丰富,也让社区产业的基础更加稳固。以数字为例,70%以上的居民都在从事与木屐有关的行业,100多户家庭和商铺加入木屐合作社。仅木屐馆就为本地青年提供了近百个就业岗位,让年轻人愿意扎根故乡。

年轻人回流,也让木屐玩出了更多新花样。在年轻人的倡导下,以“木屐新花样”为主题的“苏澳镇白米文化祭”,每年都在社区上演,吸引了成千上万名游客参与。其间,社区举办特展,展示新式木屐及文创商品;组织木屐舞表演、木屐竞赛及园游会,扩大游客参与度;与青年设计师合作,开发木屐系列伴手礼等。

“我们期盼,透过文化祭的创意与创新,让更多年轻人回流,发现木屐村之美。”邹金玉说。

年轻人愿意回流,社区越来越有活力。林瑞木表示,20多年来白米社区围绕木屐讲故事,成功让木屐艺术化、生活化、精致化,既复兴了木屐产业,也带动了旅游、餐饮、文创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创造了可观的工作机会和发展前景,外迁的人群逐渐回流,原本没落的社区复活了。

采访手记>>>

产业培育是社区营造的核心

台湾的乡村社区营造始于20年前。时至今日,台湾的乡村社区营造运动仍旧方兴未艾,产生的效益有产业的、有文化的、有生态的,但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其最有意义的部分是“活化产业”和“造人”。因为有了产业的带动,有了居民的参与,社区营造才能成功。

所谓“活化产业”是指,因地制宜地培育在地产业,从而带动村落的复兴。“造人”则是培养居民的参与意识和集体意识,建立“人与土地”及“人与产业”的感情连接,从而调动全体民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是木屐让白米社区脱胎换骨,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回流。在我看来,培育产业就是社区营造的核心所在。”在采访中,白米社区工作人员不止一次说道,产业弱化是白米社区凋敝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唯有复兴了在地经济,才有可能创作出工作机会和发展前景,才能留住年轻人,社区营造才有可持续的力量。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