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台海> 驻台记者报道 > 正文

多数台民众具“泛中国人认同”

2017-02-23 16:15:54 柳金财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晨   我来说两句

台湾女孩刘乐妍在脸书发布温情长文《我是台湾人当然是中国人》,却遭某些激进的台湾网民人身攻击。

东南网2月23日讯(海峡导报特约评论员 柳金财)最近《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台湾艺人刘乐妍在网络上舌战群‘独’,以一敌众不落下风,话说得在理而痛快淋漓。这是弥漫全岛的绿色恐怖中,罕见的一桩反霸凌成功案例”。大陆官媒直指,台湾艺人在认同中国人上具勇气与正义,这样的肯定将会产生区隔作用及示范效应,尤其艺人属公众指标人物,其一言一行动见观瞻。 “台湾人”原具地域性概念 被操作成“国族性”概念

蔡英文执政前后,已有多起“绿色艺人”与“爱国艺人”争论事件,引发两岸网民间对立。例如歌手罗志祥、名模林志玲,皆曾因表明自己是中国人、中华民族而受台湾网民的攻击。网络流传的未受规范言论,往往导致非理性情绪及民粹意识弥漫,某些激进的台湾网民骂刘乐妍“舔共蓝渣”、“跪人民币”,几近于人身攻击。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大力推动中国意识教育、复兴中华文化运动及建构中华民族主义,强化台湾民众是中国人的“国族认同”。原本台湾人是地域性概念,与福建人、广东人没有不同,然而,随着“本土化”、“主体意识”及“台独运动”的发展,台湾人概念似有从中国人这一集合概念中,被剥离出来且彼此并列。台湾人原具有的地域性概念意涵,被人为操作转成“国族性”概念,如此势将造成两岸及台湾内部间对立分离与冲突。

首先,台湾人认同增加不可避免。台湾民众生活在台湾地区,基于热爱自身土地、文化及生活模式,认同自己是台湾人系属合情合理。台湾人认同的话语权已非哪一政党的专属垄断权,蒋经国曾表示自己也是台湾人。

根据台湾政治大学与杜克大学长期追踪调查显示,台湾人认同已超过半数。1992年仅有17.6%,1996年增至34%;2000年扁执政后达40%;马执政后2009年突破50%,2014年飙至60%。与此同时,中国人与台湾人的双重认同却下降至30%。这项民调虽有参考意义,但也被批评为混淆中国人与台湾人上下位概念与并列概念之运用,形成过于简单化的二元对立选择。近七成台民众 不排斥自己是中国人

其次,台湾人的地域概念尚未发展至成熟的“国族”概念。台湾竞争力论坛2016年民众“国族”认同变迁调查显示,台湾民众对自己身份认同的选择,认为最能确保台湾利益的是“泛中国人认同”。

认为自己“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占22.3%,“是台湾人,也可以是中国人”占14%,“是台湾人,但不必否认是中国人”为33.4%,近七成民众不排斥自己是中国人、中华民族。这显示中国人认同颇有从显性转为隐性特征,故强化两岸一家亲提升心灵契合,建立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有其必要性与迫切性。

再者,台湾人认同上升,并未增加民众对民进党的政党认同。尽管民进党两度执政,2000年后一直维持在25%上下的政党认同,而国民党更在25%以下;但没有任何政党认同的民众比例上升,最高时甚至达50%。

台湾人认同上升并没有促进民进党支持者增加,反而是国民党支持者渐转为中立,中间选民增加。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尽管台湾人认同增加,“外省人”马英九仍可高票当选台湾领导人。绝大部分台湾民众 认同中华民族

最后,台湾人认同增加未必增加“台独”支持者。台湾陆委会长期民调追踪显示,长期以来台湾民众的“统‘独’”偏好八成以上倾向“维持现状”。这意味着虽然台湾人认同不断升高,但民众的“统‘独’”偏好并未改变很大,台湾人认同未必等于支持“台独”,“台湾意识”、“台湾主体意识”不必然发展成“台独意识”,这中间还欠缺连结机制,需要催化剂激化始能转化。

基本上,逐渐增加的台湾人认同,并无反映出高支持度的“台独”主张。这也是蔡英文一再重申“维持现状”承诺的社会基础,因为高达八成以上台湾民众支持维持现状,并无强烈“台独分离主义”。中国人与台湾人认同也并非完全对立冲突关系,绝大部分台湾民众认同中华民族与具“泛中国人认同”。

两岸同属中华民族、同种同根同文,应共同承载振兴民族责任共筑“中国梦”。台湾当局领导人应在“国族”认同上,清晰表明台湾人民同属中华民族,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去除一系列“去中国化”措施,方能减缓两岸紧张及避免内部对立与冲突。

柳金财(佛光大学公共事务学系助理教授)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