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台海> 海峡两岸 > 正文

大陆记者看台湾2016:一窥“台湾正向何处去”

2016-12-27 13:54:15 吴济海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新华社北京12月27日电 题:“发自台湾的报道”——新华社驻点记者2016采访手记

新华社记者

2016年的台湾,是不平静甚至不安的——一场选举带来政局显著变动,新当局上台后不但迅速导出政治社会乱象,更一手将两岸关系推入困局,造成民间怨声载道、忧虑情绪弥漫。年内,突发的严重灾害、事故,也令社会情绪“雪上加霜”。新华社多批记者接续入岛驻点,近距离观察和报道台湾。在他们的文字和镜头里,可以看见那个美丽岛屿的哀愁,并能一窥“台湾正向何处去”的答案。

台湾选举:正确看待投票结果

记者吴济海(2015年10月23日至2016年1月20日在台驻点):

我们这批驻点记者在2016年最重要的报道,就是四年一度的台湾地区领导人和民意代表选举。这场选举结果不仅深刻改变了台湾政局,也给两岸关系走向带来很大变数。

1月16日晚选举结果揭晓,民进党最终胜出。这让绿营一些人沾沾自喜,甚至宣称,选举结果代表台湾民众对过去8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并不认同。

事实果真如此吗?

在采访中我们注意到,整个选战过程中,民进党攻击国民党的焦点集中在过去8年执政不力导致经济不振、贫富差距扩大等台湾内部问题,选举结果也主要反映了台湾选民希望“换人做做看”、期待新的执政党能带领台湾走出困境的心态。

同时,民进党候选人在竞选中虽然声势一路领先,但始终刻意回避“台独”议题,对两岸关系议题采取模糊、回避的策略,不敢公然否认“九二共识”,而以所谓“维持现状”的主张作为“标准答案”。之所以小心翼翼、百般矫饰,正是因为深知“台独”是“票房毒药”,无法回避岛内主流民意反对“台独”、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一客观现实。

厚厚的采访笔记,记录了台湾各界同胞支持与肯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心声。8年来的实践导引台湾民意走向,在岛内形塑了“不敢独”“不能独”的共同认知。台湾无论哪个政党、哪位政治人物都不敢贸然触碰两岸关系的“高压线”。

在岛内各地采访中,很多民众和专家对记者表达同样的看法:选举是一时的,选民对自己生活的关注才是永久的。年末民进党当局民调满意度的“雪崩式下滑”,正在印证上述判断。

台南震灾:含泪记录生死离别

记者何自力(2016年1月20日至4月17日在台驻点):

在台湾驻点过春节不是第一次,但今年的春节令人难以忘却。

2月6日,农历腊月二十八。凌晨,台湾南部地区发生6.7级地震,造成台南市永康区的维冠金龙大楼倒塌。我们5名记者奉命赶往现场,目睹一具具死难者的遗骸被找到,一个个幸存者被送往医院抢救。

置身在等待亲人的人群中,我旁边是有8位亲人都住在倒塌大楼里的李女士。她告诉我,她已经等了14个小时,“我们一起祈福吧,我相信他们活着”。她的目光中闪动着坚强与希望。

不幸的是,除夕之夜,李女士没有等来那顿象征团圆的年饭。56小时后,从电视上得到消息,李女士的弟弟被救出,成为她8位亲人中唯一的幸存者。

“为什么倒塌的是维冠?”我还记得李女士的一句追问。这是做房地产的李女士对当初没能阻止亲人购置这处“问题楼盘”的悔恨与自责,也是对无良建商的谴责。

维冠金龙大楼倒塌最终造成115人死亡,约百人轻重伤,289人无家可归,成为台湾因单一建筑物倒塌造成伤亡最惨重的灾难事件。有报道称,1999年的“9·21”大地震后,该楼已被判定为危楼,但当地政府一直都未处理。

11月25日,台南地方法院宣判,维冠金龙大楼建筑包商林明辉等5人按业务过失致死罪各处最重刑5年。这是法律对作奸犯科者的惩罚,也是对天灾人祸中无辜丧生的115名死者和他们亲人的告慰。可是,逝去的生命已无可挽回。

“新人”上台:寒流来袭下的忧虑

记者章利新(2016年4月17日至7月14日在台驻点):

这是我第三次赴台采访,却是第一次赶上岛内政党轮替,零距离感受到由此引发的岛内政治气候的剧烈变化。

5月20日,台湾地区新当选领导人就职,其在两岸关系议题上究竟是否会承认“九二共识”成为最受关注的焦点。当天在仪式举办地附近,台湾多个团体举行集会,高举写有“坚持‘九二共识’,维持台海和平”“‘九二共识’,两岸一中”等字样的条幅和标语牌,呼吁新当局承认“九二共识”。

然而,新当权者在当天的说辞中依旧对涉及两岸关系性质的根本问题采取模糊态度,仍然没有明确承认“九二共识”,没有认同两岸同属一中。

当天,我和同事采访了多位台湾专家和各界民众,人们纷纷对新当局上台后的两岸关系走向表示担忧。有学者指出,新领导人未对两岸同属一中和反对“台独”作出明确表态,反映其和民进党关于两岸关系的基本立场未有实质改变,这将导致两岸关系进入寒冬。

“5·20”之后,“新官”又迅速点燃“争议之火”。仅仅一周时间里,从撤销对反服贸“太阳花学运”参与者的刑事告诉,到提出废止马英九任内就“去中国化”史观作出拨乱反正的“课纲微调”,再到公然宣称对冲之鸟礁是岛是礁“没有特定立场”,一系列政治意味浓厚的动作引发各界激烈反弹。舆论批评新当局如此政策大转弯的“起手式”造成社会深度不安,尚未展现民意期待的政绩,却“先点燃满天烽火”。

记者驻点期间直至年末,台湾新当局一直固执己见,罔顾民意,沉迷意识形态和打击政敌,施政不力,失误频出,又拒不调整政策改善两岸关系,使台湾经济发展“雪上加霜”、民生福祉严重受损。对于台湾业界和民众而言,今年的“寒冬”提前在夏季就已来临,至今温度仍持续下探,忧虑仍不断加深。

事故悲剧:伤痛背后的责任之问

记者刘刚(2016年7月14日至10月9日在台驻点):

今年驻点期间,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7·19”火烧车事故。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那本是一个宁静祥和的午后。下午1点多,吃完午饭返回驻地途中,一条推送到手机的新闻打破了宁静:一台游览车在行驶到台湾高速公路2号桃园机场联络道西向约3公里处时,撞上护栏起火,车上有人员伤亡。

接下来的十几分钟,我通过各种途径核实消息,电话口述快讯给北京编辑部,安排正在别处采访的驻点同事火速赶往事故现场,并分头联系采访相关单位……

也就是这短短十几分钟之内,各种信息纷至沓来,事态逐渐清晰:车上的人可能都没逃出来,车上大概有二三十人,车上载的是大陆旅行团……核实、记录这些片段的同时,心一次次被揪紧。

这并非我第一次在台湾遇到重大人员伤亡事故,每一次类似的采访报道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及时、准确、客观真实地记录和报道灾难,是记者职责所在,但面对惨烈的事故现场和家属失去亲人的伤痛,我们写下的每一段文字、拍下的每一个镜头,都是带着泪的。

之后一周里,我们几乎驻扎在桃园。机场、殡仪馆、地检署,每天三点一线,采访遇难者家属和大陆工作组、报道祭典仪式、追踪事故原因调查。每天深夜,当完成一天的报道任务回到驻地,除去疲劳,更多的是无法抑制的心痛。

关于火烧车事故的报道,几乎贯穿了我们此次驻点全过程。当越来越多的证据都指向人祸和疏失时,台湾当局的种种作为让我们在心痛之余,更感心寒。事件发生后,当局领导人为丧生的台籍导游郑焜文致送了一幅“典范长昭”挽联,但在罹难大陆游客公祭中却未作任何表示。媒体对岛内旅游安全管理一片质疑,却没有一位负责人因此引咎辞职。

事件最终查明是司机蓄意纵火所致。这一悲剧带来的不仅仅是伤痛,也烧出了岛内旅游安全漏洞,更烧出了台当局的冷漠和不负责任,重创了两岸民间互信。事故造成的影响是显著的,本就低迷的大陆居民赴台旅游随后呈现“断崖式下滑”,迄今未见好转。谁该为此负责,人们看得很清楚。

权力游戏:台湾民众要忍受多久

记者赵博(2016年10月9日至2017年1月6日在台驻点):

我和同事10月9日抵台,首先面对的是台湾当局新领导人的所谓“双十讲话”。虽然令人失望,但也在各界预料之中,仍旧在两岸关系政策表述上“吞吞吐吐”,不仅仍旧拒不接受“九二共识”及其核心意涵,还用华丽辞藻装裱包含偏执意识形态和“柔性台独”企图的理念。

其后,民进党当局的“台独”小动作不断——借“砍掉法定七天假”淡化几乎所有与一个中国相关的纪念日;对纪念抗战胜利、台湾光复的节日和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纪念日,完全无视,没有任何活动安排;所辖文博机构迅速“绿化”,推进构建“台独史观”,美化荷兰、日本对台殖民统治……诸如此类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岛内各界强烈声讨。

在重启“去中国化”的同时,民进党当局更在涉及两岸关系敏感神经的问题上,开始了更加危险的挑衅。为了抱美日大腿,千方百计找人“搭线”,与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通话;不惜以牺牲民众健康为代价,坚持开放进口日本核灾地区食品。这些行径已明显加剧两岸关系紧张,受到了岛内主流舆论和民意的严厉警告。

过去两个多月来,“电业法”修订、“公司法”修订、“劳基法”修订……民进党打着改革的旗号将台湾搅扰得乱象频生。采访中,常常听到民众痛骂民进党施政无序、只为私利,竞选时的许诺几乎全然不见落实。近期“劳基法”修订过程中,民进党仗着在立法机构掌握多数席位,拿着被质疑是变相增加工时的方案强行“闯关”。审议当天,抗议的民众激愤地聚集在立法机构周围,燃烧冥纸象征“台湾劳工权益已死”。

即将结束此次驻点,最深的感受是,民进党当局是“经济民生放两旁,政治利益摆中间”,心中哪有台湾前途和民生福祉,只有赤裸裸的政治权谋。

大陆驻点记者对台湾都怀有深切的感情,岁末年初真诚地祝福宝岛,祝福善良的台湾同胞:守住正确的方向,才能守住真正的幸福。(完)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