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中国(厦门)“梦想工场”青年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上,集合了两岸创客的睿路达项目与投资机构签约。(资料图片)
东南网12月2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潘抒捷 杨珊珊)两岸的青年创业者不乏改变生活的好创意,对他们来说,最难的不是技术,而是与消费市场、资本市场的对接。在日前举办的中国(厦门)“梦想工场”青年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上,投资机构、创客空间等纷纷亮相,为两岸创客提供了成果转化与资本对接的平台,力促创业创新项目落地。
既有“小确幸”,也有“大抱负”
林怡贞是台湾中山大学的一名学生,她的另一个身份是“宠一生”创业项目的创始人之一。
这个来自台湾的年轻团队,把创业方向瞄准了宠物经济。据市场研究机构预测,大陆宠物产业的市场规模可望在2019年超过158亿元,而占到市场规模20%的宠物医疗,则是行业痛点。
林怡贞说,“宠一生”项目计划为宠物提供穿戴式设备,宠物戴上项圈,睡眠、运动等生命迹象的数据就会被记录,形成电子病历,从而更好地照护宠物健康。这一创意契合经济热点,在“梦想工场”青年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上,林怡贞的项目广受好评,获得了奖项。
除了专注于生活细节的“小确幸”,两岸创客也满怀产业层面上的“大抱负”。
睿路达的“基于云计算的交通大数据应用”项目,就是其中之一。一年前,厦门理工学院的大四学生潘阳到台湾世新大学交流学习时,结识了该校智能制造软件开发方面的专家邱孟佑教授。他们组织了一个涵盖两岸交通工程学专家、高级程序师在内的团队,致力于成为交通大数据应用服务商,提供智慧交通方案。
“我们打造的虚拟车辆侦测技术,可以实现汽车与交通信号灯之间的互联,驾驶者通过提前获知交通信号灯指示状态,来调整速度,提高通行效率。”潘阳说,该技术目前已在厦门、台北等城市完成道路测试。
此次“梦想工场”青年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共吸引了528支两岸创业团队参加,无论是“小确幸”还是“大抱负”,两岸青年创客迸发出的各种创想皆令人眼前一亮。
与资本对接,促项目落地
对于两岸年轻创业者来说,最难的不是技术,而是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大赛不仅是两岸青年创业者展示交流的平台,也是一个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资本对接的平台。”厦门理工学院是主办方之一,副校长朱文章说,比赛安排了项目路演环节,邀请众创空间、投资机构等领域的专家参加,提供创业指导与投融资对接等。
在路演环节,林怡贞上台展示项目后,就与专家进行了一番交流讨论。“台湾青年创业者的项目偏创意,有时缺乏对需求端的考虑,在市场适应性和商业模式上还不够成熟。”厦门理工创业园主任苏凯新说,“宠一生”项目抓住了热点,但此前并未与宠物医院对接沟通,缺少对宠物保险市场的调研。
“大赛评委在市场可行性方面,给了我们很多专业意见与指导。”林怡贞说,接下来将对接兽医学会、宠物医院,联合两岸学生开展市场调研,搜集相关数据,了解市场需求,完善商业模式,让项目落地。
通过路演展示,许多人见识到了两岸青年的创新力。不同于传统的监测方式和导航软件,睿路达的虚拟车辆侦测技术具有突破性创新,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欧洲交通设计大赛FI-WARE最高奖项。“目前,我们已获得了百万元级的种子轮投资,估值达到1500万元。”潘阳说。
此外,在“梦想工场”青年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上,还有不少优秀的两岸创业项目与投资机构签订了合作意向书。Bodyplan创始人陈智亨说,Bodyplan专注于健身定制私教课程的项目拿到了种子轮投资,并受到天使湾投资机构的关注。远智E-chat聋哑人社交智能手套项目,凭借着实现正常人语音与聋哑人手语间的转换技术,获得4家投资机构的青睐。
好政策兑现,良巢引凤栖
赛后,如何确保跟踪的项目落地转化,服务配套很重要。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当然是,邀请有潜力的项目入驻各类创业园孵化。陈智亨告诉记者,项目之前入驻厦门理工创业园,得到了园区的一笔启动资金,另外还有来自业界企业家和学界导师的师资支持。据介绍,截至目前,厦门理工创业园已经先后支持了200多个创业项目,今年用于支持创新创业的专项经费达到570万元。
集美区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是集美高校创新创业园的运营机构。据相关负责人杨坤霖介绍,厦门市、区两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两岸青年创业就业的扶持措施,在场所、资金、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予以有力支持。集美高校创新创业园为创新创业团队提供办公场所,免水电、物业等费用,还聘请了多位投融资、法律、财务等方面的专家作为创业导师,定期提供咨询和培训服务。“Bodyplan和睿路达属于园区的重点培养项目,我们开展了一对一的跟踪辅导。”他说。
“与大陆相比,在台湾创业能获得的扶持和资源太少,且程序烦琐。等资金下来,企业或许都倒闭了。”厦门扶持政策的兑现速度和程度,让一些台湾创业者感慨不已。因而,在面对厦门创业园区伸来的橄榄枝时,许多台湾青年创客欣然应允,大赞“好康”(闽南语,“好东西”的意思),并着手规划未来的发展。
厦门市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厦门将以更大力度推进政策创新,优化配套服务,并通过引入台湾创业团队,为创业园区内的大陆团队注入新的发展思路,协助更多两岸青年创客扎根厦门。
采访手记>>>
创业热背后的思考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台湾创业青年相中厦门这片热土,既有天时、地利的原因,也离不开一系列扶持政策兑现带来的人和。因此,当厦门创业园区伸来橄榄枝时,许多台湾青年创客欣然应允。
作为创新创业的载体,创业园区的运营机构直接对接投资基金等社会资源,有一整套的“双创”服务体系。因此,两岸创业团队入驻多数创业园区,均能获得资金、场地等配套支持,解决与消费市场、资本市场对接的难题。创业项目入驻创业园区后,可以借力使力、迅速发展,创业园区则通过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获得回报,实现共赢。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的创业团队过分依赖于扶持政策,缺乏对市场需求端的深入考察;有的创业园区引进创业项目求数量不求质量,忽视了对潜力与成长性的考察,存在乱伸橄榄枝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看,作为创业团队,应以市场为主导,把外部的辅导和扶持当成前进的推进器。作为创业园区,则要把引进创业项目,促进项目和资金、产业深度融合当成一项重要工作。一方面,要建立筛选机制,入驻项目必须符合门槛条件,宁缺毋滥。另一方面,对前景不好的项目,应建立退出机制。只有避免了“乱撒胡椒面”的现象,才能对真正有潜力、有后劲的项目提供足够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