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台湾陶艺师一起,追寻古镇失落的记忆
2016-08-24 08:11:36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唐丽萍 我来说两句 |
晋江市磁灶镇自西晋年间就开始烧制陶器,但随着传统手工制陶技艺日渐式微,磁灶镇的制陶业已不复往日繁华,不少两岸有识之士开始着手抢救、重建当地制陶产业 与台湾陶艺师一起, 追寻古镇失落的记忆 台湾陶艺师吴正宏在制陶。 吴正宏正在教孩子们如何拉坯。 东南网8月2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李烈 通讯员 姚煜娟 林锦鑫 文/图) 残存的制陶记忆 正值暑期,晋江市磁灶镇岭畔村青少年宫二楼的陶艺课堂比平时更热闹,一位台湾老师带着10多个孩子在制陶,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已经烧制好的或正在等待烧制的陶器。岭畔村青少年宫位于一条逼仄的巷子尽头,巷子口立着一块磁灶窑址的石碑,诉说着磁灶镇的制陶历史。 磁灶镇自西晋年间就开始烧制陶器,宋朝时这里的陶瓷制品已名扬海内外。据镇里老人介绍,磁灶镇里的土都是瓷土,世世代代的居民都利用瓷土烧制陶器,再用这陶瓷器具去换取粮食。 可是,当你行走在这个小镇时,除了那块石碑,已很难看见曾经忙碌的制陶景象。 “我只听我爷爷奶奶说过,我们家以前也是制陶的,做的是那种陶制的大缸。”小女孩吴钰研对于制陶的记忆,只停留在祖辈的话语里。 “当年,村民们制陶是非常辛苦的。”据磁灶镇岭畔村村主任吴吉祥介绍,磁灶镇的居民制陶都是采用原始的“脚踩土坯机”,这家拉坯,那家烧制,另一家负责买卖,分工明确,却效率低下。 然而,对于这个舍弃了传统农业的小镇来说,制陶就是居民们唯一的谋生方式。由于条件简陋,不仅仅是脚踩坯,连烧陶的窑灶都是露天的,因此制陶者们可谓是靠天吃饭。有一首当地的歌谣形象地诉说了这种现象,且至今流传着:“三天下雨就要借粮,三个好天气就可唱戏……” “后来,陶器受到铁制品的冲击,再加上国外机械化制陶技术的引入,传统的手工制陶技艺日渐式微,许多村民选择外出打工赚钱。” 渐渐地,这个曾经以制陶为生的小镇,不复往日繁华。 |
相关阅读:
- [ 07-30]莆田地税夏令营:文明小少年化身陶艺师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