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去年赴上海参加“双城论坛” 东南网8月17日 海峡导报特约评论员 张宇韶(两岸政策协会研究员) 由于在“两岸政治定位”以及“九二共识”的原则立场上,两岸迄今尚无信任与对话基础,因此“在考卷未完成前”,两岸关系势必进入僵持、冷和的状态。在这个结构性的陷阱中,对抗性思维逐渐抬头,一方面冲击两岸经济交流的既有基础,也使得双方陷入国际关系“安全困境”的恶性循环。 平心而论,若要一次性解决目前两岸之间的政治僵局,恐欠缺战略视野与现实环境。两岸若无可能在短期之内找到重大战略利益作为政治对话前提,那么可否退而求其次?在既有或随机的政治议程或事件中,掌握契机制造善意氛围,寻求良善政策规划,并为彼此创造收益条件,逐步累积解决问题的信任基础。这种“寻求次佳方案”的逻辑或许是“点滴式政治工程”,但可能比较符合两岸现状。 即将举行的上海-台北“双城论坛”似乎就存在这样的契机。即便有宏观结构的限制,但是对微观的政治行动者而言,又存在某些独特的际遇以及可能创造的共同利益。这在现阶段的两岸关系实在可遇不可求。 柯文哲2014年一举入主台北市府,更提出“一五新观点”、“尊重并了解‘九二共识’”与“两岸一家亲”等论述主张,在2015年赴上海延续了上海-台北“双城论坛”的交流模式。在台北市政建设屡屡出现争议、民意逐渐下滑导致连任之路出现危机之际,借主办双城论坛的主场优势创造正面的新闻议题,积极从中争取交流实惠与“政策牛肉”,这将是柯文哲设定的收益方案。 对大陆而言,由于“双城论坛”层级仍属于地方交流,可在贯彻中央对台基调的同时保有灵活务实空间,并可在与柯文哲的政治互动中,对民进党当局及绿营执政县市产生具体的示范效果。重要的是,考卷虽然已从是非题、选择题调整成申论题,但让民进党当局认真完整作答才是上策。 不可否认,民进党执政团队的大陆政策仍有调整与进步的空间。特别是现阶段官方协商与对话机制中断、两岸民意开始出现情绪性对撞的气氛中,更需要有政治善意的释放,以此作为建构未来互动交流的信任基础。在此背景下,上海-台北“双城论坛”更具有积极的指标意义。这场论坛显然能为各方带来政治收益,但如何使其效益最大化,接下来就要看行动者的认知与具体作为了。
|
相关阅读:
- [ 08-16]沪台2016“双城论坛”议程公布 青年交流及创业议题具特色
- [ 08-15]“双城论坛”释放善意讯号
- [ 08-12]国台办发言人就沪台举办“双城论坛”答记者问
- [ 08-12]“双城论坛”确定举办 台北市:愿增进两岸善意
- [ 07-27]蔡英文上任后两岸关系急冻 双城论坛迟迟谈不拢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