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星早前与厦门卫视合拍的电视剧海报
东南网7月2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通讯员 廖静怡;本报记者 张辉)下月,一部名为《幸福的脚步》的闽台合拍电视剧将在全省进行演员海选。而后,剧组将入驻位于漳州开发区的海峡两岸影视制作(漳州)基地(以下简称“基地”)进行摄制。年内,还将有一部反映邓丽君生平的剧作《我只在乎你》进基地拍摄。
6月22日,该基地正式投入运营。已建成的两个1500平方米摄影棚,是省内最大的摄影棚。未来,基地还将引入编剧、摄制、演艺培训、后期制作等影视全产业链。
这被视为闽台影视产业迈向深度合作的标志。台湾影视产业繁荣一时,如今却面临着市场有限、竞争惨烈的困局,大量岛内影人西进寻变;基础薄弱的福建影视产业,在如火如荼的大陆影视市场缺乏话语权。如今,闽台影人走到一起。双方合作也从互播剧、合拍片等初步合作,走向资本与项目的深度对接。能够引起两岸共鸣的海峡题材,正成为讲好两岸故事的重要依托。
失落者携手
基地项目始于去年的海峡影视季。其间,两岸共签署11个影视项目,总投资超5亿元。基地位列其中。参与共建的是,省内老牌影视机构福建电影制片厂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影”)和有着33年历史的台湾万星传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星”)。
近年来,两岸影视产业合作日趋热络。福建也成为台湾影视业者的“新大陆”。
“台湾影视业发展成熟,但市场有限,瓶颈明显。”万星董事长黄锦凤以电视业为例,岛内现有近百家电视台,惨烈的竞争导致投资不足,电视节目制作经费多年未涨。早前本报《台湾电视期待逃离“失落沙洲”》一文便提及,台湾电视剧单集制作成本不足20万元,与大陆一部电视剧动辄上亿元的投资不可相提并论。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台湾影视人才流失严重,大量业者西进淘金。
这从台湾影视作品的影响力可见一斑。早年,台湾出品的8点档电视剧、偶像剧在大陆“霸屏”的景象早已无影无踪。大陆片却不断在台湾卖座又叫好。比如去年的《琅琊榜》在台湾掀起了追剧热潮。
反观福建,同样面临着发展困惑。福影是一家有着近60年历史的国营制片厂。它曾产出《聊斋》《三言二拍》等经典作品。但进入市场化运作后,福影逐渐式微。福建影视产业的民间力量同样孱弱。黄锦凤还记得,12年前第一次到厦门取景时,“连临时演员都找不到”。
在大陆影视业大发展的背景下,福建未能分食这块“蛋糕”。一组数据显示,去年大陆电影票房突破440亿元。但在城市票房排行榜上,福州、厦门、漳州分别排到了20、27、87。 “我们不是没有好的编剧和导演,但大量的人才流向北上广等影视资源集中的地方。”福影项目负责人薛友平说。
正因如此,各自在困境中寻求机会的双方走到了一起。在黄锦凤看来,一水之隔的福建,不仅与台湾同根同源,有着共通的民俗、语言,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每年9月到第二年3月,北方的影视基地并不适合剧组拍摄,而深圳的外景也被拍得差不多了,福建不仅气候宜人,还有丰富的山水风光,适合取景。”黄锦凤说,基地所在地漳州开发区,附近便有海滨风光、山庄美景、红树林群、地质公园火山岛、规划建设中的“双鱼岛”等资源。对薛友平而言,则更看重台湾多年积累的影视制作经验、人才资源、海外发行渠道等优势。
从合拍片到投项目
事实上,闽台影视产业合作早有基础。
万星是较早与福建合作的岛内影视机构。1982年,万星从秀场演出起家,如今业务已涉及影视业多个领域,尤其擅长台湾8点档长寿剧制作。12年前,黄锦凤首次带剧组到厦门取景,并在之后尝试闽台合拍剧集。《幸福的脚步》是厦门卫视与万星合作的“幸福系列”的第三部。
福影与万星同样是多年的搭档。双方曾共同举办了《妈祖之光》、全球闽南语歌曲创作演唱大赛等活动。
但闽台业者期盼更加深度的合作。刚刚投入运营的基地正是最新成果。基地将分两期完成。已完成的一期工程包含两个1500平方米的室内摄影棚和3000平方米制景车间。全部建成后,基地每年能够接待40个以上剧组。
“未来我们将依托基地,在影视制作、演员和编剧培训、译制中心、影视观光展览、影视青创等方面培育影视产业上下游产业链。” 黄锦凤说。
基地还将依托漳州开发区内的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等高校资源,成立海峡两岸影视青年创业基地。漳州开发区文化与旅游发展局局长黄清亮表示,不久前,全球最大的行业和教育VR/AR内容开发企业EON与漳州开发区达成合作意向。嘉庚学院将成为大陆首个建成VR实验室的高校,未来将与基地互动,为其注入更多影视新技术。
黄锦凤则对闽台影视人才的交流有更大的期许。“希望把台湾优质的影视人员带到大陆,在合作中增加台湾演艺人员的能见度。”在她看来,比起大陆演员动辄天价的片酬,经历过8点档剧洗礼的台湾演员,不仅训练有素,且有更高的性价比。台剧演员的加入,或能平衡大陆影视剧水涨船高的制作成本。
在题材开发上,双方希望能够共同开发海峡题材这一大IP。“讲好海峡故事,能引起两岸民众共鸣,这也是我们的独特优势。”黄锦凤说,早在8年前,万星与厦门卫视合拍的《一定爱幸福》,讲的便是两岸夫妻的故事。该剧拿下了当年厦门卫视的年度收视冠军。早前与央视合作的大热剧《又见阿郎》同样是两岸题材。
期待开启“后影视”时代
尽管闽台影视产业合作渐入佳境,但台湾业者坦言,这个过程中难免水土不服。
“多年来,两岸影视产业合作,更多表现为编导、演员等演职人员的专业投入,而未能走得更远。”黄锦凤坦言,尽管万星进入福建已有十多年,但投资行为较为保守。这与两岸影视业合作渠道不够通畅不无关系。相比起浙江等影视产业发达地区,漳州的影视产业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强。黄锦凤的愿景是,福建能够先行先试,通过政策创新,为闽台影视产业合作清障。
而对于闽台影视业合作的未来,黄清亮有更深远的规划。“我们正力促产业转型升级,由偏重工业开发向城市综合开发转型。”黄清亮认为,将产能过剩的工业项目与影视文化项目嫁接,是实现转型的方式之一,“我们希望通过基地吸引更多影视上下游的企业来投资,形成影视产业生态圈,利用粉丝经济吸引游客来消费”。
事实上,漳州不少地方已尝到了甜头。2006年,电影《云水谣》让南靖县长教村声名鹊起。去年,青春电影《左耳》也为外景地东山县马銮湾景区带来大量游客。
在“后影视”时代,漳州开发区期盼能实现影视与旅游的业态融合。“我们正推动社会资本进行旅游投资。”黄清亮表示,目前漳州开发区正推进龙湖生态谷、生命巨人主题乐园、东南亚风情街、东方幻多奇等旅游项目落地,“这些项目将为影视产业提供更多的拍摄外景地,也将助推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记者手记>>>
期盼深度合作
眼下,大陆影视产业欣欣向荣。水涨船高的票房数据,印证着影视市场的红火。影视业正成为资本竞相追逐的目标。影视产业更大的价值在于,它有良好的带动作用,能够与旅游、文创等业态高度融合,是地域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但不可忽视的是,大陆影视产业发展有失均衡,更多的资本与人才流向了一线城市。福建等影视产业基础薄弱的地区,难以充分分享这块市场“蛋糕”。
深化闽台对接,或将成为福建影视业的新机遇。近年来,根基深厚的台湾影视产业因市场局限、竞争加剧等原因而盛况不再,甚至被边缘化。当闽台影视业者走到一起,或许能碰撞出新的火花。台湾影视业发展多年积淀下的人才、技术、经验、创意,福建广阔的市场、雄厚的资本、得天独厚的拍摄资源,正是一对可以相辅相成、优势互补的力量。从早年的互播剧、合拍片开始,两地影视业的交流从未中断。我们期盼,以海峡两岸影视制作(漳州)基地为标志,双方能够深入合作,共同打造强势而独特的竞争力。当然,这个过程中,两岸业者难免水土不服,需要不断磨合以及政策创新,构建更加广阔和通畅的合作平台与渠道。 本报记者 张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