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台海> 海峡两岸 > 正文

两岸微公益渐热 如何让爱更有力量

2016-06-24 08:15:14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唐丽萍   我来说两句

微公益行动,如何让爱更有力量

东南网6月2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李向娟)有人说,做微公益不仅是付出,更是找寻“人生导师”。当下,两岸涌现出一股微公益热潮,越来越多的民众自愿参与其中。而微公益组织面很广,涉及的领域也多,从动物保护、环境保护,到关爱老人、关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再到助困、社区营造、救援等等。那么,这股微公益热的背后动因是什么?两岸开展微公益活动各有哪些好经验?该如何科学运作微公益活动?

访谈嘉宾:

两岸微公益渐热

听涛君:目前,两岸越来越多的民众自愿加入到公益事业中,涌现出一个个草根微公益组织,他们或助学,或扶贫,或助教,或参加古村援建……请各位谈一下闽台微公益活动开展的情况?这股微公益热的原因是什么?

盖梦麟:台湾的公益事业走过了40多个年头。以前做公益是一些特别有能力人士的“专利”,其背后难免借由公益提升自身知名度。然而,近20年来,公益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已演变成一项广泛的民众运动。微公益从小学就开始推动,并逐步扩展到社会各个层面,形成一股微公益风潮。比如在24小时便利店、学校的海报栏,以及企业的布告栏上,经常可以见到各种公益小声明、微公益海报之类。

为什么会形成这股微公益风潮?我想这是因为人们发现公益的价值不在于知名度的提升,而在于一种自我心灵的修养以及生命价值的肯定。当大家明白“施比受更有福”,这个社会就会开始学习以礼待人,所以人们会常说“谢谢”。这个谢字,其实就是一种对社会付出者的感恩回应。我认为,微公益不是服务,而是一种学习。被服务者是我们的老师,他们提供了我们人生成长的机会。

郑斌:福建的草根微公益组织挺多,涉及的领域也广,如助学、扶贫、支教、助老等。比较活跃的公益组织有古道公益、简单助学、萤火虫助学、担当者、福建义工俱乐部等。我们简单助学公益协会从2003年初发起设立,致力于服务困难儿童,运作至今10多年来,累计服务2000多户困难家庭,直接捐赠超过1300万元。

甘满堂:福建的微公益组织自2008年“汶川地震”后快速发展,主要表现为一些没有登记的民间公益组织与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个人开始涌现,他们在努力运作一些小型公益项目。虽然捐赠额度小,但参与面广泛,其募集的资金也相当可观。我认为,这股微公益热的背后动因是公民社会责任心的提升,以及互联网慈善兴起。在当下微信、QQ等平台助力下,为公益项目资金募集与捐赠、服务对接等提供了便捷的渠道。

爱心路上也有“拦路虎”

听涛君:通过微公益活动,爱的暖流在社会涌动,但也听到一些质疑。微公益活动常常遇到哪些困难?该如何化解?

盖梦麟:我们协会从2006年设立起至今累计举办了近千起微公益活动。在活动中,通常会遇到的困难有三个:服务意识的教育、经费、人力。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好像想做公益就能做公益,但做公益服务,其实最需要的是有正确的态度及观念。比如,去服务独居老人时,除了送饭外,我们发现独居老人其实更希望的是与你握握手、聊聊天,陪他们一起笑。当然,做微公益时,涉及财务方面,更需要透明。在我们协会里,我们为志工提供超过400小时志愿教育训练,并且在举办公益活动时,会邀请政府部门来指导,也会请同类的团体一起来。因为做微公益,不是做生意,而是一项学习。

郑斌:我认为对于大部分民间公益组织而言,无力、脆弱、涣散依然是一种常态。无力,即筹款不足,资助没有力量。多数公益组织还只是处于义务奉献的志愿者形态,不易成长为专业化、职业化公益队伍,最终容易泡沫化。同时,若公益组织牵头人多,就难免出现鱼龙混杂,合作困难,理念也很难一致,矛盾迭出。

甘满堂:现实中很多民间公益组织靠发起人的个人魅力来凝聚人心,但许多规章制度不健全,一旦关键人物退出,整个公益组织就难以为继。更何况有些微公益组织尚未登记,他们在资金使用方面往往缺乏有效监管,资金使用效率也未能得到有效评估。而有些公益项目因运作人员缺乏专业经验,导致资助效率不高,这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