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福州5月18日电(记者尚昊)走进位于福建省泉州市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正当面的巨幅壁画让10岁的小学生黄伟楠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这幅高18米、宽9米的巨幅壁画不是“画”出来的,而是“炸”出来的,画作用火药在麻纸上爆破炙烧绘成一棵大榕树,同时运用现代化灯光和电脑控制技术,将海峡两岸百家姓显示在壁画上。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大陆唯一展示海峡两岸历史渊源关系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也迎来了“开馆十周年”系列活动。同黄伟楠一样,来自泉州市的近千名小学生走进博物馆,欣赏这幅名为《同文、同种、同根生》的巨型壁画,听老师讲解大陆与台湾的血脉相亲、风俗相通。 闽台缘博物馆全面展示海峡两岸在地域、血缘、文化、建制沿革、商贸往来、宗教信仰和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历史关系。元宵赏花灯、端午赛龙舟、中秋节博饼……看着《乡土闽台》专题展中关于台湾民俗风貌的展示,黄伟楠和身边的同学分享着自己新发现的“秘密”——“台湾人和我们泉州人的生活好像啊!”闽台两地岁时节庆、礼俗的相似,让他惊喜不已。 在隔壁的展厅里,来自福建永春的七旬老人郑培昆正在细细地观看《闽台姓氏与谱牒文化》展览展品。“姓氏文化是一种凝结的情缘,这座博物馆里也有我的一些‘贡献’。”郑培昆说。 三年前,郑培昆和族人一起,把自家延续百余年的族谱捐赠给了闽台缘博物馆。从光绪年间的42册石板印刷族谱到民国年间的25册油墨印刷族谱,再到2011年新修的17册电子印刷族谱,郑氏家族的族谱修撰传统一直没有断绝。 两岸民间交流恢复以来,老人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寻访散落在台湾的郑氏族人。“从1949年开始,两岸的族人基本隔绝联系,现在则不同了。我们联系到许多在台湾的族人,并把他们的姓名、生辰等信息增加到了新修的族谱里。”郑培昆说。 目前,闽台缘博物馆馆藏族谱已达2191种5486册,涵盖两岸115个姓氏,并建立了族谱信息资料,开放两岸谱牒查询对接平台,以期为海峡两岸民众寻根认祖提供服务。“族谱背后是人伦、是文化,它本身就是一种两岸宗亲之间的凝聚力。”郑培昆说。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自2006年5月开馆至今,已接待观众近千万人次,其中台胞近70万人次,渐成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两岸合作交流的新平台。十年间,博物馆文物藏品新增3146件(套),其中从台湾岛内征集和接受台湾同胞捐赠文物1038件(套)。 在“国际博物馆日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开馆十周年”活动现场,来自海峡两岸的人士向馆方捐献了多种文物和谱牒文献资料。 台湾诗人余光中题写的“妈祖福安”平安米罐亮相博物馆,该罐将大陆与台湾平安米融合,寓意“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台湾文史工作者徐宗懋捐赠了甲午战争台胞抗日版画,带人重温了120多年前海峡两岸中华儿女的同仇敌忾…… “以往的版画大多都是日本人绘制的,这幅台胞抗日版画是中国人自己绘制的,十分珍贵。”徐宗懋说,“从郑成功以来,台湾人民在祖国历史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爱国者的角色,我希望能够多发掘这方面的史料,让两岸的人民在面对挑战的时候更加自信,因为这些挑战我们并不是第一次遇到。” 闽台留种园卢氏家族此次为博物馆捐赠了22件先辈留存文物和相关史料。这一家族的始迁祖于清嘉庆年间离开福建永定,定居台湾台南,迄今已有220年。 “希望它们能够得到更好的保存,能给参观者以有益的启迪,也能为学界提供些研究素材,衷心祝愿古老的中华文化更加灿烂辉煌。”卢氏家族捐赠人卢绍芳说。 博物馆外的广场上,一对高达19米的九龙柱静静矗立,象征着海峡两岸都是龙的传人。 “香火长传妈祖庙,风波不阻闽台缘。”十年间,闽台缘博物馆牵动着两岸民众的情愫,未来会有无数个十年,这里也将会有无尽的故事。“‘两岸一家亲’永远是故事的主题。”闽台缘博物馆馆长林建春说。 |
相关阅读:
- [ 05-18]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开馆十周年:见证两岸缘
- [ 05-18]致力两岸一家亲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开馆十周年
- [ 12-03]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 [ 07-02]福州的并蒂莲 情结清源山 闽台缘景观广场
- [ 01-15]闽南师范大学与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签署合作共建协议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