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台海> 台海人物 > 正文

常定华:从插花中,体味“舍”与“得”

2016-04-19 09:02:47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唐丽萍   我来说两句

17年前,常定华从台湾来到厦门,决心在地产行业拼出一片天地。然而,在她名利双收之际,却放弃了薪酬优厚的工作,开办起花艺工作室,把重心放在了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上——

从插花中,体味“舍”与“得”

东南网4月1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潘抒捷 实习生 杨杰霖)

 

常定华(左)在指导学员插花。(资料图片)

花草会“说话”

厦门市思明区莲秀里,有一间名为“天地有大美”的花艺工作室。每周三,常定华总会在这里忙上一整天。

作为台湾中华花艺文教基金会的一名花艺教授,常定华对各类花材了如指掌,由主枝到主花再到叶子,或剪或裁,或去或留,都下手干脆。“插花是一门‘舍得’的艺术,无论是花朵还是枝叶,不需要的部分,即使再好看也要放弃。”在常定华看来,生活亦是如此,要拿得起放得下。

常定华是台湾台中人,早年供职于岛内房地产行业,在业界颇有些名气。台湾“九·二一”大地震之后,岛内房地产行业逐渐萧条,恰好那时厦门一家房地产企业向她伸出了“橄榄枝”。但是,如果选择去厦门就意味着,要与家人分居两地。“离开家,真的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决心,但插花让我明白,离舍是人生必经之路。”于是,1999年常定华只身来到厦门,开始在大陆创业。

凭借多年的经验,常定华很快在厦门房地产界闯出了名气。但是,常定华渐渐发现,自己的经营理念与公司的运营模式不同,这令她备受煎熬。“人生有舍,才有得。”最终,常定华放弃了薪酬优厚的工作,开办起花艺工作室,成为一名插花老师。

影响周边人

4月13日,星期三,常定华像往常一样,一大早就来到工作室。上午九时许,学员们陆续到来,常定华登上讲习台,与大家互动交流。虽说是上课,但师生间并不拘谨,大家一边谈天说地,一边摆弄着手里的花材;学员若插得不好,常定华也不说教,而是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经验,彼此之间犹如朋友。

其实,插花一直是常定华的一项业余爱好,无论是在台湾、还是在厦门,她都会抽空练习插花。有一次,她陪同朋友去厦门东方高尔夫球场打球,球场摆放的花艺作品杂乱无章,她看着难受,便上前自荐改造。不曾想,这一摆弄,便被球场的周姓经理“盯”上了,邀请常定华每周末到球场为员工上一节花艺课。尽管球场给的补贴费还不够打车,但她还是应允下来了。“这也是一种‘舍’与‘得’的体现。”常定华说,正是因为不在意球场教学报酬的高低,才让她结识了许多热爱插花的朋友。

原来,授课之余,常定华常把爱花的朋友邀到家中,一起喝茶、聊天、插花。久而久之,她的朋友圈越拓越宽,结交了许多各行各业的朋友,而这些友人就是花艺工作室最初的学员。

“无论上面的花枝如何招展,枝脚要收紧,就像做人,双脚要踏实牢固地站稳。”“主客花之间一定要留有足够的空间,互相映衬,就像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才能成就彼此。”日常教学中,常定华擅长把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加入到插花教学中。学员王雪琼坦言,学艺以来,除了学习到插花的技巧外,这些饱含哲理的话语也在不经意间影响着她,让她对中华传统文化多了一份热爱与关注。

推广传统文化

说到中华传统文化,常定华掩饰不住内心的喜爱之情。“中华花艺源远流长,已有1500年的历史。”常定华告诉记者,古汉语里,中华的“华”字与“花”字相通;在汉代,即有以盆盘为花器插花的技艺;到宋代,插花更是与点茶、焚香、挂画,一起被列为“四艺”。

不过,目前厦门市却缺少相应的花艺教学机构与师资人力,这让常定华有了推广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于是,小到花材的选择与主题的呈现,常定华都会结合时节,展现中华传统文化。比如,春节期间,她会以菠萝为花材主体进行创作,寄托“旺来”的美好寓意;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就会选择石榴、艾草、菖蒲之类的植物,传承与学习民俗知识。

此外,常定华还参与出版了14本花艺教科书,让学员了解花型、花材、花枝以及花艺知识,并开设微信公众号发布各种教学视频,扩大受众范围。

如今,常定华的花艺工作室在业界已颇有影响力。广州、杭州、苏州、长沙、贵阳等30多个城市的花艺爱好者,也常邀请常定华去开班授课。“在大陆做个花艺文化的传播者,是我的理想。”常定华说,花艺与琴棋书画共通互融,并可与茶道、摄影、香道等做结合,未来她将做各种不同的新尝试,也希望能够筹办两岸花艺展,让中华花艺继续传承、发展下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