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台海> 台海人物 > 正文

鄂淑祯:走不动了,也要做公益

2016-04-07 08:24:46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唐丽萍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4月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通讯员 郭碧燕 文/图)

变身花农 引入慈济

每周五,鄂淑祯都会早早地来到漳州市南靖县汽车站旁的一处环保站。一大车从县城各个饭店、医院、企业收集来的废旧玻璃瓶,刚刚被送到这里。玻璃池前,鄂淑祯穿上马甲,戴上手套,按照颜色,对玻璃瓶进行归类。

这样的工作,63岁的鄂淑祯已持续做了10多年。2000年,她从台湾来到漳州创业,但比起台商这个身份,她更愿意自称“公益志愿者”。

尽管台湾有不少民间公益组织,但鄂淑祯志愿者生涯的起点却是在漳州。2000年以前,鄂淑祯与丈夫刘人圠在台中经营房地产。忙碌的工作,让他们分身乏术。每个月定期捐钱,是他们投身公益最主要的方式。但鄂淑祯说,自己的心中一直藏着志愿者情结。

2000年,鄂淑祯的老父亲罹患阿尔茨海默症。父亲的祖籍地位于东北丹东,鄂淑祯决定带父亲回大陆落叶归根。她翻出地图,发现一海之隔的漳州,与她所居住的台中几乎位于同一纬度,并且有着相似的风土人情。于是,她把漳州作为落脚点。这一年,鄂淑祯夫妇在漳州市南靖县丰田镇开办农场,从事兰花种植。

变身花农,鄂淑祯有了更多时间做公益。不久,夫妇俩便与台商廖朝众一起,将台湾久负盛名的民间公益组织慈济引入南靖。他们的初衷朴素而坚定:“做公益能够让人感到快乐,而且来到一方土地投资兴业,回馈是理所应当的。”

甘于付出 不计回报

兰花从组培到上市,至少需要两三年的时间。彼时,鄂淑祯家的兰花生意还在烧钱阶段,公益投入全靠过往积蓄与台湾物业租金收入。为了省出钱投身公益事业,从小生活殷实的鄂淑祯减少雇工,亲力亲为管理兰花园。“公益人士大多甘于付出,不计回报。”鄂淑祯说,早年,她向台商陈永茂募捐时,他的工厂资金周转一时不畅,还向在台湾的母亲借了10万元新台币,作为善款。

“践行公益,不仅仅是帮扶的过程,更是在播撒爱心种子,假以时日便可以枝繁叶茂,实现爱心的传递。”10多年的志愿者经历,让鄂淑祯看到了不少人间疾苦,更看到了人文关照下,爱心的力量。2012年,鄂淑祯来到南靖县靖城镇沥阳村余汉根家,愕然发现,这几乎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家庭。一家四口人,挤在“爷爷盖的牛棚”里,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故事时常上演。余汉根的妻子手脚残障,大女儿坐着轮椅,生活不能自理,小女儿同样身患残疾。一家人靠种香蕉树、荔枝树,以及政府给予的低保糊口。

鄂淑祯和志愿者们为两个孩子洗头发、剪头发,开展心理疏导,并筹款5万多元,给她们盖起新房。渐渐地,两个女孩不仅变得开朗乐观,更懂得了感恩。每年荔枝成熟时节,余汉根的小女儿总是会采摘下新鲜的荔枝,骑两个小时的单车,送到志愿者家中。这让鄂淑祯心疼而又感动:“对她们来说,这是最珍贵的礼物。”

专注环保 期待接力

最近几年,鄂淑祯和志愿者们将更多精力放在环保上,并将目光聚焦在常常无处安放的废旧玻璃瓶。李绵绵是南靖慈济志愿者关怀最久的对象。她患有脑性麻痹,丈夫则有严重的弱视,无法工作,一双儿女也遗传了眼疾。过去,李绵绵时常抱怨命运不公。在南靖慈济志愿者的影响下,李绵绵不再沉湎于不幸的泥淖中,一家人都积极参与环保公益事业。尽管视力模糊,但李绵绵的丈夫坚持回收村里的废旧玻璃,并将其交由慈济的志愿者们,统一送往玻璃处理厂。

10多年来,鄂淑祯见证了大陆公益事业的成长。她说:“公益事业的终极目标是人人参与,而非个人的独角戏,希望大陆的志愿者群体不断壮大。”为此,鄂淑祯不仅主动参与居家关怀、废物回收等志愿活动,还与其他志愿者一起定期赴社区、企业进行环保宣导,期待有更多人接力,一起来当环保志愿者。

如今,鄂淑祯已将兰花园租了出去,做公益成了她生活的主旋律。她如此规划着几年后回到台湾的老年生活:有空就到社区的环保站,一边进行废物回收整理,一边和街坊聊天逗乐。她说,就算老得走不动路了,也要把公益进行下去,“人活一世,必然要发挥自己的良能,尽到对社会的责任,即使你已经白发苍苍”。

10多年前,她从台湾来到南靖,开办农场,种植兰花。然而,这10多年间,她做得最多的事,却是筹募善款、关怀弱者、回收旧物。她说——

走不动了,也要做公益

鄂淑祯对回收的玻璃瓶进行归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