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国时报》今日刊载台湾师范大学大众传播研究所教授胡幼伟的文章,反思面对灾难新闻媒体该如何处理。胡幼伟指出,“受难者取向”的模式真的是最合理的报道模式吗?所谓的灾难新闻,绝不是仅有罹难者悲惨故事的报道。对灾难形成原因的挖掘、灾民安置措施的关切,以及避灾避险方法的指引,才是媒体最该着重的面向。 评论摘编如下: 台湾多天灾,灾难新闻的处理也已建构出“受难者取向”的框架模式。每逢重大灾难发生,对于受难者背景巨细靡遗的报道,以及对其家属死缠烂打式的追访与悲痛欲绝画面的捕捉,成为贩卖给媒体消费者的残忍商品。 这样的新闻,就是台南维冠金龙大楼震灾的主要讯息类型,也占据了此一悲剧所有相关报道中的最大比例。媒体工作者丝毫不觉得这样的报道模式有何不妥,因为自921大地震以来,那已经是非常定型化的报道取向;阅听人虽然可能觉得这一大串的悲惨故事,在质和量上都有点让人难以承受,但也还是默默接受了此一灾难新闻处理方式。 然而,这真的是灾难新闻最合理的报道模式吗? 是的,这些遇难者都是我们的同胞。同胞遭灾,大家都能感同身受,也无比关怀。但是,如果罹难者天上有知,他们愿意媒体公布他们的个资和私人生活照片吗?被压在砖瓦下的待援者,愿意媒体拍摄他们痛苦扭曲的表情与身形吗?罹难者家属能不能有不被媒体打扰的空间,不要在万分悲痛焦虑时,还成为媒体追逐的对象? 这些问题,媒体工作者可能都不在意。因为,这已经是台湾媒体普遍采用的定型化灾难新闻处理模式。 但这不是普世皆然的灾难新闻报道方式。 至少,美国在2005年发生卡崔娜飓风,以及日本在2011年发生311大地震时,两国的主流媒体都没有用极尽煽情的方式报道灾情。首先,罹难者的隐私一定会受到尊重与保护,甚至连其姓名都隐晦不报;家属的悲痛,顶多只是象征性地点到为止,不会对其穷追猛问。地方及当局对灾后余生者的安置与照顾是否妥当,才是报道的一大焦点。毕竟,往生者已逝,需要安息。劫后余生者如何度过后续的苦难日子,才是需要媒体帮助之处。但想想台南震灾的死里逃生者,他们以后的日子要怎么过?当局有没有完整的安置计划?我们的媒体似乎未展现急切的关注。随着被压在断垣残瓦下的最后一具遗体被寻获,媒体对这场灾难的报道,似乎也就“告一段落”了。 然而,不要忘了。维冠金龙的遭难,是天灾,也可能是人祸。建商是不是有偷工减料,住户是不是曾变更建物安全结构,地方政府对建物安全的监督是否完备,都是值得媒体深入了解报道的主题。 所以,所谓的灾难新闻,绝不是仅有罹难者悲惨故事的报道。对灾难形成原因的挖掘、灾民安置措施的关切,以及避灾避险方法的指引,才是媒体最该着重的面向。否则,极尽煽情的灾难新闻,反倒成了另一种的社会灾难。(胡幼伟 作者系台湾师范大学大众传播研究所教授) |
相关阅读:
- [ 06-11]台湾最大抗日事件受难者名单确定
- [ 06-04]中国国民党哀悼长江客船翻沉事故受难者
- [ 12-26]柯文哲交代开早会 幕僚戏称官员“一级受难者”
- [ 08-01]上海台协向高雄燃气爆炸受难者捐款新台币500万元
- [ 07-15]马英九:补偿白色恐怖受难者及家属逾195亿
- [ 03-01]高雄228纪念追思活动 受难者家属盼历史能传承
- [ 03-01]228纪念日 新竹市办音乐会邀请受难者家属参加
- [ 03-01]228追悼 逾百受难者家属参加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