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认同混乱并不都代表“台独” 对于这场“表情包大战”,早有媒体透过现象看本质指出:“真的是战争吗?才没那么一回事。”但我们也不可否认的是:在“台独”与“去中国化”教育下长大的台湾年轻一代,确实在国家与民族概念上出现了认知模糊与混乱,而且还很严重。就拿前一阵罗志祥说了句“我们都是中国人”便遭到台湾网友骂声刷屏事件来说,这事大陆网友真的不能理解,无论是法理、历史还是文化、现实等角度,台湾和大陆同属一个中国完全没有什么值得质疑的啊!但这些骂声中的台湾年轻网民,却好像听到了天底下最不可思议的事。 其实,台湾问题的复杂程度超乎很多大陆年轻网友的想像。从1895年到1945年,台湾被日本殖民者整整占据了半个世纪,然后很快又在4年后的1949年再次与大陆分离。两岸间缺乏共同的历史经历、历史记忆、历史情感,台湾同胞对大陆有着比肉体分离更可怕的“心灵分离”。虽然从小受着“宝岛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大陆网友,自始至终对台湾同胞怀有一种“天然的亲人”情感,但这种“痴情”却时常在台湾同胞那里遭遇“热脸贴上冷屁股”的尴尬。大陆网友需要了解的是:台湾新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从小受的是李扁“去中国化”与“台独”教育,马英九上台后也没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他们缺少中华民族的概念、缺少国家的认同感,这是个100年积攒下来的“心病”,根本不可能短时间内改变,但如果因此就将这些台湾年轻人打入“台独”阵营,又未免太不公平。 另一方面,台湾长期拥有的“优越感”,也在大陆迅速崛起的情况下产生了诸多复杂情绪。就像前国民党“立委”邱毅在微博上所说:“常有人问我,台湾年轻人为什么反中?我的答案是:全球化竞争下,台湾年轻人自觉竞争力不足,但他们基于尊严,绝不肯承认自己不努力或无能,于是必须找寻情绪的出口,他们既不敢仇美恨日怪韩,就只有仇中了,将所有问题都推给大陆,怪马英九亲中。”所以,两岸青年必须深入交流,哪怕是以“表情包大战”这种骂骂咧咧、吵吵闹闹的方式。这种另类的两岸文化交流,却恰好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兄弟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亦有学者指出:两岸青年承袭的是中华民族的血脉,这种血浓于水的情结,虽然岛内某些政治势力刻意淡化,但仍存于绝大多数两岸青年的人心之中,这是两岸青年“心灵契合”最宝贵的根基。 三、两岸青年决定两岸未来 在两岸所有的交流中,青年交流无疑是最具活力的部分,而他们的认同问题又会对两岸关系未来走向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在各方皆认为蔡英文上台后会更全面、更柔性的在全台湾推动“隐性台独”的当下。据岛内计,1992年至今,在台湾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例已由26%降到5%以下,皆因“中国人”的概念已在“去中国化”的社会氛围下被转化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一般民众自然认为自己是“台湾人”而不是“中国人”,未来如果这种认知加剧,后果不堪设想。多位大陆学者强调:选举后的两岸关系形势比较严峻,未来一段时期内,能否扭转台湾民众,尤其是年轻人在“中国认同”上的观念,是关键问题。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积极的一面。尽管台湾经受了与大陆这么久的分离,但多次民调仍然显示:约8成台湾受访民众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约6成认同“两岸民众同属中华民族”,可见台湾人民接受中华民族的程度极高。难怪有专家指出:文化是两岸的最大公约数,在两岸的文化交流中,台湾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会重新增强对“一个中国”的文化认同,从而过渡到相应的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增强对国家统一的认同。这次的“表情包”大战或许就可说明这点:当台湾网民开始从大陆网友那里“盗图”的时候起,他们就已经融入了大陆这种充满活力和多元的网络文化主流了——尽管他们的嘴上并不愿意承认。 邱毅常说“一个台湾,两种年轻人”,一种是盘踞在网络上的酸民,一种是务实向上的年轻人,只是后者常属“沉默的多数”,他们不乐意也无意愿在网络上发声或与不同意见者争吵,所以在公共媒体里呈现弱势,于是便造成了两岸社会对台湾年轻人的误解。在“表情包大战”时,相信很多大陆网友都希望这些台湾年轻人中的“沉默多数”,能够站出来与他们进行更多更深的交流。他们才是理性的一群,如果他们中有更多的人站出来,或许就能成为避免两岸青年群体滑向民粹深渊,也避免两岸群体的热情被民粹误导的中坚力量。毕竟,青年群体注定要在两岸关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绝不能再当两岸关系的看客。青年们担当起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角,是时候了!(中国台湾网特约评论员:肖春阳)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