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选举民调 你信还是不信?
2016-01-05 08:32:46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唐丽萍 李艳 |
分享到:
|
东南网1月5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吴生林)台湾“选罢法”规定,政党及任何人于投票日前10天起至投票时间截止前,不得以任何方式,发布有关候选人或选举的民调资料;也不得报道、散布、评论或引述,违者处50万元(新台币,下同)以上、500万元以下罚款。 抢在离投票日倒数10天前这个节点,国民党昨天发布自己所做的最新“总统”选举民调,结果显示朱立伦支持度为31.2%,蔡英文支持度下降至39.2%,双方差距拉近至8%。这有可能是国民党选前公布的最后一次民调。 8%,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按一般观点,民调落后一方若能在选前10天把民调差距缩小到10%以内,就有创造“逆转胜”的机会与可能,对于支持者而言就有了“盼头”。 那么,这个8%的民调结果到底有多少可信度?不用想,国民党一定会自信满满认为“准确可靠”,民进党一定会反唇相讥表示“自欺欺人”。依笔者看,则是“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 民调,本是一种严谨的依统计学抽样理论了解民众意愿、反映民意动向的调查方法。然而,岛内每逢选举季,民调总是满天飞。据不完全统计,全台约有70家民调机构,政党、媒体、社团、研究机构,甚至参选人团队,统统都在做民调。调查机构不同,结果也各有千秋。 至于影响民调结果的因素,除了无法避免的误差外,调查机构本身的政治倾向也是重要观察点。以媒体民调为例,由于其政治立场的不同,同样的民调,偏蓝与偏绿媒体所得出的结论往往有所差异,甚至大相径庭。样本调查过程中,不同的问题设置、不同的地域选择、不同的族群定位、不同的调查手段……任何的“技术性操作”都可能影响民调的结果。有时,为了营造众望所归的印象或造成投票中的“从众行为”,可能会注水拉高民调;有时,为了激起支持者的危机意识,也可能故意压低民调。此外,选举的热度、媒体曝光度,也都可能影响民调结果。不一而足的原因,正是造成岛内民调总体可信度不高的关键所在。 可是,你又不能完全不信。毕竟,民调“预测神准”的往事不乏其例,而且,很多时候,各家民调的总体走势,也大致能反映选举的进程。以朱立伦此次选举为例,“换柱”前,朱的民调一度下滑了近10%,访美后民调有所回升;随后,国民党宣布不分区名单备受外界诟病,副手王如玄遭强攻“军宅议题”,朱立伦民调下滑;蔡英文被爆炒地皮以及随之而来的电视辩论,又拉抬了朱立伦的支持度。绝大多数机构的民调结果都反映了这样的走势,差别只是具体数字的大小而已。 所以,对于岛内选举民调,信还是不信,考验着每个人的判断力。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民调支持度并不等于投票率,看好或看衰,都不是真正的结果。真正的结果,只有等到投票那一天才能揭晓。 |
相关阅读:
- [ 01-05]安倍积极备战参院选举 或面临“9年魔咒”
- [ 01-05]台湾选举进入倒计时 候选人跑基层"抢鱼攻菜"
- [ 01-04]安倍欲在参院选举中大谈修宪 朝野攻防战趋于激烈
- [ 01-04]安倍年头亮相连说“挑战”瞄准参院选举
- [ 01-04]参院选举,安倍面临“9年魔咒”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