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7日的新加坡,暖风细雨,正是最适合朋友品茗欢聚的天气,习马会在这里登场。新加坡见证了两岸关系鲜花盛开的春天,而我是见证过两岸关系乍暖还寒甚至深陷寒冬的人。在11月7日这个两岸关系极为重要的时刻,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两岸关系的记者,笔者写下几个他见证到的两岸关系片段。 文 | 中央台记者杜昌华 两岸关系到今天,有如从东海之滨看长江入海,江海一色,蔚为大观,只有那些长期关注两岸关系的人知道,这条大河在可可西里汇集涓涓细流的时刻。 我从1989年调入中央台台播部专事采访两岸关系,见证了两岸关系艰难破冰中的所有重大事件,包括两次汪辜会晤、海协海基两会拉锯般的磋商、1995年台海危机。习马会对很多人来说只不过是一个新闻,对我们这些多年关注两岸关系的人来说,它是一个漫长压抑的人生故事有了令人振奋的结尾,是国家和民族分裂悲剧转悲为喜的明确转机,它让同胞兄弟远离战火有了更大可能。 在长达十二年的关注两岸新闻过程中,有过很多令人难忘的人和事。第一次汪辜会晤时我在首都机场和汪老谈了20分钟,在采访中,我与台湾的邱进益、焦仁和、章孝慈等都就两岸关系进行过较深入的谈论,那时谁也没法想象会有两岸领导人会晤的局面,我还记得章孝慈豁达又无奈的说法——事缓则圆。 一、“九二共识”的旁证 认同“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是发展两岸关系的基石。国民党尊重这个基石,这8年两岸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民进党坚决否认“九二共识”的存在,这完全是歪曲历史的行径。 1992年10月30日晚上,我正在编辑晚间新闻,传真机响了。我一看,是台播部驻香港站记者韩同熙发来的一篇稿子,说海协会海基会在口头表述一个中国立场上达成共识。 那时传递新闻信息,传真机是最先进的设备了,电脑还没普及。老韩书法很好,每一个字有花生米那么大,写了半页纸,说海协会、海基会就一个中国原则达成“一中各表”:双方以口头方式表达“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至于“一中”的内涵,各自有各自的理解。 我后来了解到,在香港商谈中,海协提出了5种文字表述,台湾海基会也根据“国统会”的结论提出了5种文字表述。海基会代表最后的表述是:“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2000年4月底,台当局大陆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苏起正式提出“九二共识”这个名词。 这就是著名的“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最重要的基石。我很后悔没有把老韩当年传来的稿子留下来,如果留到现在,将是重要的文物。 二、江泽民会见辜振甫 1998年10月,在两岸关系因为李登辉的台独言行降到谷底时,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来大陆,与海协会会长举行第二次汪辜会谈。江泽民总书记会见了辜振甫先生。我参加了这次采访。 会面的地点是钓鱼台国宾馆18号楼。这是钓鱼台规格最高的场所,室内有小桥流水,地毯有几厘米厚,落脚无声,楼的南侧有一个大玻璃花房,花房外是人工湖,湖里有鸳鸯。 会见就在向阳的花房举行。在允许记者旁听的十来分钟晤面中,江总书记从北京的天气谈到辜老夫妇上午到访的北大,再到北大前校长、辜老夫人的祖父严复。江泽民说,小时候就看《天演论》,他说记得严复本是学军事,后来成了文学家、思想家。整个会面主要是江总书记在讲,他思路开阔,一听就是博学多识。 我站在音箱位置全程记录下了会面的过程。我用这些录音做了一篇特写,当年获得全国对台好新闻奖。 给了你特别采访的机会,得个奖不算啥本事。我比较得意的是自己用这些录音的角度或者说为这篇特写提炼的主题。江辜会面是在李登辉提出两国论、两岸关系全面停摆之后,大家期望汪辜两位老人像93会谈那样推动两岸关系走出冰谷。江之见辜,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看似闲聊,实际上是在凸显两岸关系中最不可撼动的那些部分——历史、文化、血缘,以此切入,谋求两岸关系转暖。我把这样的观察放在了特写里,让报道有了评述的味道。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