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台海> 台湾社会 > 正文

对话台湾名嘴:“魔鬼”到处走,台湾咋了

2015-07-24 08:50:37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唐丽萍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本月20日,郭姓男子在台北捷运站随机杀人被抓

名片

杨莲福,台湾时事评论员,博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社长

施以诺,辅仁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台北市医学人文学会理事长

东南网7月24日讯(海峡导报记者杨思萍)6年9起随机杀人案,1周4起恶性虐童案,最近台湾民众被这些案子搞得人心惶惶。这些犯案者多为30岁左右的年轻宅男,他们不把人命当回事,犯案理由多为工作不顺、孤独不被社会所认同。本期“对话台湾名嘴”请来时事评论员杨莲福、精神科职能治疗师施以诺,他们将带我们解读这些案件背后的社会原因。

宅男没问题“窄男”更偏激

导报记者(以下简称“记”):首先请教施老师,9起随机杀人案,犯案者大多是年轻宅男,是什么样的心理,让他们以这种残忍方式报复社会?

施以诺(以下简称“施”):其实宅男本身是没问题的,宅并不会造成偏激,能出问题的,我觉得更多的是“窄男”,“窄男”的观念很狭窄,他们觉得身边没有认同自己的人,也没有人了解自己的好。“窄男”更强调个人主义,觉得自己孤独不被理解。这种长期压抑的精神状态,若遇失业或其它挫折,对他们的打击是非常大的。

记:杨老师,这些共性,折射出台湾怎样的社会问题呢?

杨莲福(以下简称“杨”):这是社会转型期所呈现出来的问题。在人类历史上,美国、欧洲、日本都曾有过这个阶段,特别是日本的案例非常相似,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就有很多不善沟通、个性孤僻、人际关系疏离的年轻男性,引发了一些怪异的杀人案。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日本的黄金年代,但接下来就开始走下坡路。

记:台湾经济现在也不是很景气,这跟日本当年情况有点相似。

杨:是的,台湾也过了黄金发展期,更受到全球化的冲击,现在30岁左右的年轻人,想要成功的话,很关键的是他们对于机会点的把握,把握住了,当上CEO也蛮多的。但更多的年轻人错过了机会点,可能就被剥夺了成功的机会,所以年轻人就呈现两极化的现象,失败者的失落感、边缘化表现得特别明显。

杀人案经媒体扩散带来负面影响

记:自从郑捷去年5月犯下捷运杀人案后,类似案子层出不穷,这是否跟媒体密集报道有关?

杨:郑捷杀人案经媒体扩散,确实带来很负面的影响,这些孤僻的宅男会觉得自己找到了同类,找到了知音,一旦有一个触发点,他们可能就会想要模仿。我觉得媒体还是应正常化看待这种案件,不应该为了收视率而夸大渲染。

记:媒体担负着宣导角色,应如何正面引导受众呢?

施:我觉得媒体有个重要的工作要做,因为现在的媒体,仿佛都在向青年传递一个“狭窄的价值观”:那就是你必需有钱、有名,才值得关注。我觉得媒体不要太常报道名人或有钱人的婚姻或私生活,而应多报一些小市民的温馨事迹。品格高尚的人,他们对社会的作用并不低于一个打胜仗的将军,也不低于成功的企业家。一个相夫教子成功的家庭主妇,也是一位成功者;一个愿意放弃大城市工作而默默选择去乡下服务的人,也值得歌颂。

记:媒体和社会营造一个“宽广的价值观”,也可以让“窄男”们的心更宽一些。

施:是的。其实一个人存在的“价值”是可以很多元的,上天创造每一个人都有其无可取代的意义。

“草莓世代”更应学习抗压能力

记:对于这些比较偏激的人群,除了媒体,政府部门和学校是不是也应给予更多关注?

施:我们看到,好几个随机杀人案例都与失业有关。年轻人若对未来感到绝望,是会产生愤世嫉俗的观念。一个有担当的“政府”,应给下一代营造一个可以打拼的环境,让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但同时,年轻人自己也要懂得去面对和处理挫折。

记:岛内年轻人被称为“草莓世代”,外表光鲜亮丽,但却一碰即烂,好像抗挫折的能力真的很差。

杨:是的,每个世代都有自己要克服的问题。像我是上个世纪60年代出生的,是危机中成长的一代,我们经历过贫困的生活,所以我们懂得如何应对危机,抗压性比较强。但现在的年轻人,他们是在稳定中生长的一代,没有应对危机的能力和准备,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他们又遭遇了稳定中的危机,这些我们看起来无关紧要的很平常的“危机”,可能就是他们过不去的那道坎了。而且,在我们那个年代,我们有集体主义的信仰,但如今,台湾威权结束快30年了,年轻人更崇尚个人主义。

记:现代社会都主张年轻人要追求个性,但如何在个人和社会之间寻求平衡呢?

施:我们辅仁大学医学院有一门课,是让学生用所学去回馈社会,他们可能是到疗养院去帮助病人,可能是去做义卖等活动,年轻人追求自我没错,但追求自我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最终还是要回馈于社会,而不是封闭在狭小的自我空间中。这些“窄男”们也一样,他们若能把个人利益跟社会利益结合起来,就不会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了。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