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大陆学生资料图旺旺中时报系 中新网6月5日电 台湾《旺报》5日刊登就读台湾大学的大陆学生鲍海冉的文章。文章说,无法否认所谓“歧视”、“刻板印象”、“敌意”的真实存在,但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态”。鲍海冉称,14岁起想要到台湾念书,18岁成行,对自己选择的路,应该站着走完,这是获得尊重的唯一方式。 文章摘编如下: 无法否认我遇到非常多宽容和良善的人,也无法否认我对这个地方的喜爱让我可以忍耐很多事情,更无法否认所谓“歧视”、“刻板印象”、“敌意”这些东西的真实存在。 在大陆的高中学弟妹们想要报考台湾的大学,难免问到“陆生会不会被歧视”,我没办法理直气壮地说“不会”,也不能斩钉截铁地说“会”,更不想说“没关系啦,忍耐一下就过去了”。 对陆生而言,去了解这个问题的内容,去了解它之所以会存在的原因和可能的应对方法,是决定要不要在这里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 自己的心态最重要 在这个问题上,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使结果差之千里。“是否被歧视”的因素包括文化环境、个人素质、群体素质、政治倾向甚至表象的口音、外貌和年龄,而“是否因为被一些人歧视而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则包含更多的因素,诸如自我认同、心理预期、个人性格、思维方式等等。 我不想过多谈论歧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台湾是怎样的形态,以及它投射到陆生这个群体上会造成怎样的影响,这些当然也很重要,但是比起社会学的田野调查和学术报告,我更在意,我们要以怎样的心态,在自己喜欢的地方生活得更加幸福和自由。 比起姿态上的准备,有时候心理预期却更为重要。歧视是个很微妙的话题,很多被宣扬的歧视只是刻意放大,很多被忽视的伤害却真的含有歧视的内核;我们不得不去反省,我们所认知的歧视是什么?我们的定义是不是准确的?以及,当我们觉得被歧视的时候,我们是不是真的被歧视了? 对陆生而言,以整个中国之大,翻山越岭到另一座城市去上学,受到不理解不认同不尊重的机率,一点都不小于去香港去台湾去美国去英国。 问题在于,我们自己的潜意识里有没有把这种被刺痛的感觉上升到家国意识,甚至民族意识。这个年纪配上这个阅历最爱上纲上线,加一点被迫害妄想狂的倾向,有时候需要一点悲愤来为赋新词强说愁,其实是再正常不过。 被刺伤的感觉一定会存在,我们毕竟是跨越山川河流甚至大海来接触一群全然不同的陌生人,然而很多时候要能分得清有意和无意,分得清挑衅和惯性,分得清这个人是针对着你指桑骂槐,还是闲来无事屁话了几句刚好被你听到。 而我一直相信的是,只有在你非常不了解一个个体的时候,才会用种族去定义他。当然,当这一切讨论都结束,我们还是不能无视一些令人沮丧的现象。 会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受到很好的教育,懂得尊重,也欣赏差异性。你们互相了解,成为朋友,但也足够亲密。然而还是会在某一个时刻,你隐隐地察觉到对方是有一些介怀的,谈话可能会短暂地冷场,然后你们默契又带着一点无奈,小心地对某一个话题避而不谈。 会有这样一些人,你欣赏他们的能力和水平,真心诚意地接受他们的指教,然后有一天无意间听到他们对你的评价,你突然意识到“来自哪里”这件事情对他们而言是这么重要,从此见面总会多一份小心翼翼。 |
相关阅读:
- [ 06-05]哈佛大学被指歧视亚裔学生 美国会议员促调查
- [ 06-05]汤姆·汉克斯儿子使用种族歧视词汇遭声讨
- [ 06-03]欧孚视聘视频简历被指“涉嫌容貌歧视”
- [ 06-02]美国硅谷华裔女高管就性别歧视案提出上诉
- [ 06-02]企业让女工“退休” 女工诉企业“歧视”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