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七届两岸青年学者论坛上,多位学者聚焦加强两岸青年交流融合议题,从制度建设、身份认同、心灵契合等多个角度提出建议,希望通过多种路径形成合力,打破两岸青年的身份隔阂,增强台湾青年对中国的身份认同,最终实现两岸青年心灵契合。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教授唐桦对两岸青年交流的制度化建设提出建议。她认为,应搭建议题网络和交流平台,让两岸青年团体针对共同关心的文教、卫生、体育、环保、创业等公共话题展开跨领域研讨,并认真倾听台湾青年群体的声音,提高两岸青年交流项目的针对性。大陆有关部门可制定“两岸青年交流行动计划”,订立短、中、长期目标,将交流经验的各个环节制度化,通过常态化的互动为两岸青年融合、理性对话创造条件并制定规则。同时,还应将责任考核和激励要素纳入其中。 上海台湾研究所两岸关系室主任肖杨认为,两岸青年交流可以借鉴基层交流形式,例如上海虹口区与台北市开展的“一日里长、一日居委会”活动,通过为台湾青年提供大陆基层政府部门实习岗位,使其切身体会大陆的政府运作,展现大陆的善意包容与制度自信。此外,两岸还应扩大理工科、职业技术类大专院校的交流,以合作项目创造经济效益,为两岸青年创业营造环境。在专业技术人员从业资格、个体工商户经营范围上,对台湾青年还可以进一步放宽。在社科基金申请、大学奖助学金评审等方面,也可以将台湾师生纳入其中。 中国统一联盟交流部副部长王正认为,重建台湾青年对中国认同的路径包括:家庭父母、学校师长、同侪朋友、文本阅读、媒体宣传、文化交流、寻根问祖、事业发展、红利分配和政治参与。在实践中,以上路径的有效结合有助于打破历史和现实造成的两岸青年身份隔阂,形成互相重叠的人际网络,塑造共同的身份认知。他建议,大陆在为台湾青年提供更好的创业政策以外,还可以为台湾青年参与大陆公共事务甚至行政管理提供机会,以创造性的智慧大幅增进他们的中国认同。 来自台湾的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黄彰国说,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需要培植共同利益,形成共同价值,建构全面互信。要实现两地同胞特别是青年的心灵契合将是长远、动态、善意的过程。他建议,两岸青年交流应坚持平等、互相尊重的原则,可由先期常态化的定期交流联络,增加双方互动机会及合作空间,在观光、商务、文教等交流之上,逐渐分享价值思想、资源背景与未来愿景,使两岸青年的心灵契合更进一步。此外,借助抗战胜利70周年凝聚两岸青年的历史记忆、做好两岸通婚家庭的服务工作也是深化台湾青年中国认同的有益途径。 论坛上,学者们还就台湾青年的政治偏好、投票倾向、与政党的关系、新媒体对青年的影响、“小确幸”心态成因等议题宣读了论文,并进行了深入研讨。 由全国台湾研究会主办的本次论坛于13日在海南三亚开幕,为期两天。来自全国台研会、全国台联、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复旦大学、厦门大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淡江大学、台湾21世纪基金会等两岸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50多名青年学者参会。 (记者查文晔 郑玮娜) |
相关阅读:
- [ 04-11]台湾基层代表组团访渝 签署多个合作协议密切交流
- [ 04-09]刘铭传后人祭祖忆先人:我们理应为两岸交流多做事
- [ 04-07]两岸书画交流展台北开幕 呈现黄河文化之美
- [ 04-06]两岸同胞同根源 陕西黄帝陵成“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 [ 04-06]“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授牌仪式在黄帝陵举行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