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台湾民主摇摇欲坠 原因何在?
2015-03-04 09:57:31 来源:中国台湾网 责任编辑:唐丽萍 唐丽萍 |
分享到:
|
台湾《中国时报》3日社论说:台湾民不民主?台湾的政治是民主太多,还是民主太少?台湾的民主是否面临危机?如果确实面临危机,又是哪种性质的危机?危机深重的程度为何?该如何解决?有哪些改革的方案?这一连串的问题,是台湾政治的重大课题,如何理解这一系列问题,是掌握台湾政治困局的关键,人们对这一系列问题的不同认识、不同立场,是台湾政治的关键性分歧,我们甚至可以说,如何回答这些问题,事关台湾政治改革,更是台湾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核心课题。 非常令人意外,台湾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推动民主转型,先后历经解除党禁报禁、解除戒严,以及“国会”全面改选和“总统”直接民选,尤其经过两次政党轮替,一些民众仍然认为台湾政治体制并不民主。高喊台湾不民主的人群当中,其实有一大群是“反国民党”的“准革命论者”,他们认为台湾仍然笼罩在“党国体制”之下,“政府、国会、司法、情治”系统甚至媒体都被“党国”体制把持,于是“国民党不倒,台湾不会好”的口号甚嚣尘上,在去年藉反服贸为理由,掀起太阳花运动,一举掌握舆论主流引领社会风潮,在“九合一”选举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政治化的公民运动 这种看似时空错乱的政治认识,其背后其实根源于某种狭隘的“统独”意识、甚至是族群意识,也就是认定经过选举而多次执政的国民党还是“外来政党”、是“中国代理人”,也因为这种狭隘的认识,于是就产生了某种反民主、类似主张革命,却完全背离现实的“打倒国民党论”、“推翻党国体制论”。这样的情绪与认识,原本已经逐渐消退,却在太阳花学运之后死灰复燃,而这样的论述,可以说是使台湾的政治讨论倒退了30年,更妨碍了人们冷静、认真与深入理解台湾政治体制的困局与弊病。 台湾政治领域另一个当红时髦的名词:“公民运动崛起”或“公民意识觉醒”,更是大迷思。解严前后,台湾就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流弊、以及威权体制的压迫所产生的弱势者抗争,而有了“自力救济”与“社会运动”。“自力救济”是针对不合理的法律或执法手段的自发性、偶发性抗争,“社会运动”是更有意识地改革社会经济体制的持续性运动。有意思的是,“社会运动”在台湾存在了30年,却突然出现了“公民运动”一词,在媒体上代换了“社会运动”。什么是“公民运动”,表面上讲的是公民的“权利”意识觉醒,要改革不合理的法律与制度,以求能更周延保障公民的诸种权利,但是台湾版的“公民运动”却在实际上被诠释成对抗“党国体制”的反抗运动,原本超越党派统独的“社会运动”蜕变成了高度政治化、排他性的所谓“公民运动”。 由争取“权利”转化成争夺“权力”,台湾版的“公民运动”的表面蓬勃,一方面固然滋养了民进党和雨后春笋般的“第三势力”、“新兴政党”,另一方面,由于“公民运动”的高度政治性、党派性,却让“公民社会”原本的重要内核、也是“公民意识”成熟的表征:理性讨论公共政策,透过公开、民主的机制与程序协调各方的主张与利益,做出相对稳妥与平衡的决策,几乎丧失殆尽。 |
相关阅读:
- [ 02-25]陈致中率官二代毁坏民进党 被批台湾“民主之癌”
- [ 12-24]台媒:遇事不决 台湾民主为何失去理性?
- [ 08-12]台媒:民进党刻薄与国民党怯懦致台湾民主失败
- [ 06-30]马英九:非理性暴力抗争绝非台湾民主面貌
- [ 06-25]马英九求“暴力小英”:能否给台湾民主前途一个机会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