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绿争相取悦“婉君” 出发点虽好不宜迷信“婉君”
2015-01-30 08:43:56 来源: 责任编辑:唐丽萍 陈晖 |
分享到:
|
“立委”杨琼缨举着“婉君”牌子进行质询(资料图) 东南网1月30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燕子 杨思萍)伴随着柯文哲效应,“婉君”(网军一词的谐音)大出风头,成为台湾党政界争相取悦的“美人”。先是“阁揆”毛治国请网络达人给阁员们补课,学习如何与“婉君”相处;国民党也放风表示,未来公职提名会引入i-voting(网络投票),重视“婉君”意见;蔡英文更因此被媒体逼问,不分区“立委”要不要请“婉君”来提名。本期对话台湾名嘴,台湾时事评论员钮则勋和世新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彭怀恩,与读者聊一聊台湾“婉君”那些事儿。 “婉君”有刺民意与民粹并存 导报记者(以下简称“记”):“婉君”何以成为台当局和政党争相拉拢的对象?深层次的原因是为什么? 钮则勋:“太阳花运动”中,人们首次看到了网络的传染力;在“九合一”选举中,柯文哲在选举造势中也大量使用网络。“婉君”对35岁以下的青年具有很大的号召力,而国民党的宣传还是以传统媒体为主,出现了巨大的落差。 彭怀恩:使用新媒体进行政治动员,动员力量远高于以往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政党力量,这是老一辈的政治人物都没有见过的现象。以往的社会运动,过去之后力量就散了,但网络力量却没有散去,他们成为了“婉君”,每天都还在网络上炒作,对台当局来说,这是比较麻烦的地方。 记:网络民意的特点是什么?政党和行政决策引入网络民意,是台湾所谓民主的深化还是碎片化? 钮则勋:施政者可以把网络民意纳入参考范围,是一种进步。但吊诡的是,网络意见并不代表客观真实。网络传播有一种“沉默的螺旋”现象,声量大的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声量小的就越来越不敢发声。就像太阳花学运中,有很多的“懒人包”来解释服贸,它们未必是完全正确的,但大家看了“懒人包”之后就认为服贸是不对的。 彭怀恩:网络民意也有不同的情况,它有民主性也有民粹性。民粹是情绪动员,民主是理性讨论,应该把网络民意导向民主理性的参与,深思熟虑地在网络公共平台上进行政策讨论,这样的网络民意才更有参考价值。 |
相关阅读:
- [ 12-13]台湾"行政院长"被考网络用语 只知"婉君"是"网军"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