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报:台湾社会的“中国观”十分破碎、错乱
2015-01-04 10:39:20 来源:环球网 责任编辑:唐丽萍 唐丽萍 |
分享到:
|
台湾《中国时报》4日社评,原题《解构2014 扬弃对立与撕裂 发展新中国观》,全文摘编如下: 从张王首会、《服贸协议》延宕、太阳花学运、张志军访台、香港占中运动到“九合一”大选,已经很多评论者讨论过2014年两岸关系的曲折、反复与多变。“张王会”和张志军访台,显示两岸关系的交流合作、克服难题、稳固发展,仍是前进的趋势与方向。《服贸协议》的拖延,是台湾蓝绿恶斗政治文化的产物,十多年来,台湾许多政治人物、政党不断高喊蓝绿和解共生,却始终不得其法,也未见成效,已严重影响台湾整体发展的方向,冲击台湾面对世界政经大变化的应变能力与速度。 和《服贸协议》争端密切相关的太阳花学运,可说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负面能量”的总爆发,学运过程所被刺激与放大的“反中”、“惧中‘情绪,固然不代表历史前进的方向,在现实的东亚政治经济脉络中,也找不到真正的出路,但是其所反映的台湾社会某种集体情绪与心结,却是需要积极面对与处理的。 香港占中运动,可说是在2014年两岸特殊形势下,两岸三地政局相互激荡的产物,虽然事件发生在香港一隅,但是却和两岸关系紧密连动,未来,台港各自的“民主化”、“本土化”课题势必有更复杂的相互影响,这也告诉我们,思考两岸关系的前景,要考虑更多元、更多变的因素。 台湾的“九合一”大选,更成为出乎众人意料的政治大海啸,这波海啸是针对马英九治理绩效的全面反扑,虽然不直接代表否定马英九6年来的两岸政策,但至少凸显马政府在掌握民意脉动上的粗糙与拙劣。“九合一”大选的核心议题不是两岸关系,但这波政治海啸的冲击效应却波及两岸关系,让两岸关系未来的不可知、不可预测性大幅上升。 从正面的、积极的角度来思考,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变数增加,两岸关系的不可预测性上升,将逼使关心两岸发展的有识之士共同重新思考、一起寻找出路,这会是让两岸关系出现新突破、新格局的重要契机与动力。 两岸关系除了所谓的主权归属问题和同文同种外,核心课题则是纠结着主权、历史、文化、战争、和平、利益,对台湾而言,尤其是个情感与认同的大哉问:如何面对“中国”?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台湾社会面对“中国”,在情感与认同层面,以及历史与文化领域,呈现的是“祖国论”与“异邦论”的此消彼长。在和战与利益层面,则是“威胁论”与“机会论”的相互拮抗。这两组二元对立的论述,相互冲突敌对,各有偏执,无法对话,无法调和,却也都无法完全压服对方,这样的论述是没有前景、没有出路的。 由于这两组论述的对立对抗,台湾社会的“中国观”,可以说是十分破碎、矛盾与错乱的。年轻一代的学子,在媒体和教育的作用下,已经视中国为“外国”、视简体字为“中国字”,视大陆人为中国人,却又同时礼敬青天白日旗旗,歌颂“炎黄世胄,东亚称雄”。不同世代、不同领域的台湾民众,又有从各自经验与学习出发的不同中国经验,有人视之为全球新兴市场与崛起大国,充满挑战与机遇,有人视之为威权政体、不透明国度,充满风险与威胁,更有人对之极其陌生,甚至不愿认识、理解。更有甚者,无论视中国为威胁或机会,多数人对近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社会现实与历史脉络,存在着太多空白与误解。 面对两岸关系存在的险阻与变数,正本清源,首要课题还在于台湾社会“新中国观”的统整、充实与阐述。中国之于台湾,不仅仅是过去的历史与文化,或是现存的威胁与机会,最重要的是,中国是未来台湾始终无法回避,并且必须正视的存在,台湾的和平与安全课题无法忽视中国,寻求经济与贸易成长的动力,甚至是新的文化与生活空间,也绕不开中国。 另一方面,中国也从来不是停滞僵固的,1840年的中国,1911年的中国,1949年的中国,1966年的中国,1979年的中国,1992的中国,2012年的中国都有重大的转折,剧烈的变化,而中国的成长与变迁,仍然是现在进行式。 从这样的“中国认识”出发,我们应当、也必须超越“祖国论”与“异邦论”、“威胁论”与“机会论”的拮抗与对立,扬弃造成台湾社会内部对立与撕裂的根源,为了追求台湾更大、更稳固的安全、幸福与成长,以两岸大家庭成员的身份、两岸一家亲的情感,共同参与中国的进步与变迁,共同型塑中国幸福与美好的未来。这样的中国观、中国论述,才是既符合现实,也能开创未来的新价值、新思维,也才会是两岸关系长治久安的基础。 |
相关阅读:
- [ 11-26]业内评全美音乐奖为中国歌手颁奖:为取悦中国观众
- [ 07-02]迎合中国观众不能只靠取景和广告
- [ 06-09]漳平被命名为中国观赏石之乡
- [ 05-29]中国观点给力世界和平 观点背后均有一个“和”字
- [ 10-18]今年最后一次月食10月19日现身 中国观测条件较差
- [ 09-24]中国观众的口味主导了艾美奖?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