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峡对岸,有这样一群台湾学子,他们带着对祖国大陆的好奇、感动与梦想,跨越海峡,来到北京这座古老而又具有国际化的大都市求学。他们欣喜地感受着高等学府浓厚的学习氛围,体会着北京的繁华景象,品味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他们的身影也渐渐融入其中,在京城形成一道风景线。那些年,在海峡两岸学历还未互认的情况下,我与赴京求学的众多台生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今难忘。
台生对大陆的陌生,让我萌生写书愿望
岁月在不经意间画出一圈圈年轮,时光在忙碌中一点点滑过。这些年,我已经出版四本书了,但《台湾学子眼中的大陆》一书给我的记忆最为深刻了。闲暇之余,我总是忍不住从书柜中取出来,书墨仍飘香,昔日那一幕幕温馨的回忆也从心底涌起。我与台生们访谈的情景历历在目,那一双双睿智的明眸,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那一张张青春的笑脸,洋溢着活泼与健康。
有人曾好奇地问我:“怎么想起来写这本书呢?”说起来真是一种缘分,2005年的署假里,我刚好有机会参加“京台青年交流”活动,一位漂亮可爱的台湾高中女生跟我谈起了首次到北京的印象,她兴奋地说:“没来北京之前,还以为北京很贫穷、很落后,然而走下飞机后,竟然看到了一条条贯穿东西南北的高速公路;来到城区,高楼大厦比比皆是;还有年轻人最爱光顾的上岛咖啡、肯德基、麦当劳等等西餐店随处可见;在吃、穿、用等方面更看不到丝毫落后的影子,许多青年人打扮的比台北青年还时尚;大街上还能看到许多俊男靓女,就连北京的高等学府也是那么漂亮、宁静、大气……”
她的回答让我很震惊!
那天,我一连问了几位初次来北京的台生,他们的回答竟然惊人的相似,在我耳旁久久回响,让我内心难以平静,也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我过去曾天真的认为,自台湾开放老兵赴大陆探亲的这些年里,两岸人们之间的了解应该不会有太大偏差,但那几位台湾学生的话与我的想法却有着天壤之别!这说明了台湾还有不少青少年对大陆有着粗浅片面的认识。究其原因,就是两岸青少年缺少了解与交流!当我了解到北京几家大书店还没有些类题材的书时,深深触痛我的神经,一种责任驱使着我,让我萌生写一部让台湾青年了解大陆书的想法。经了解,我发现在北京一些高等院校里有许多台湾学生,如果让他们谈在大陆的真实想法,岂不是更好!
言必行,行必果。在2008年那个炎热的夏季里,我奔跑于北京10多所高等院校,先后结识了近百位台湾学生,根据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以及不同背景,从中选择31位台生写成专访稿,起书名为《台湾学子眼中的大陆》,并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当初我写这本书只是想做一件认为应该做的事,然而,令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出版后还得到了出版社及相关部门领导的认可,出版社还专门为本书召开媒体见面会。
见面会上,我约请了几位当年曾采访过的、现在留在北京继续学习及工作的台生,再次相见,备感亲切,欣喜地分享着他们这几年的变化与收获。他们年轻的脸庞仍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言语间,比以前成熟许多,也轻松许多。
让我难忘,那一次次的美丽之约
当年,我确定要写这部书后,很快制订了采访计划。尽管过去我曾经历过许多大型的采访,但与台生交流还属首次,很担心他们不愿接受采访或不敢坦露真实想法,若是这种情况将不利于写作。我暗想,如果有20名台湾学生能接受采访就不错了。然而,当我真正接触到这些台湾学生时,才发现她们思想很开朗,没有什么拘束感,聊的久了,感觉还很亲切,原来,我心中的担心是多余的!
让我心生感激的是,每位台生不仅接受我的采访,还主动给我介绍其它在北京高校读书的台生,我采访的范围也不断扩大着。他们中有学法律、汉语言文学、音乐治疗、建筑、舞蹈、美术、新闻、武术、表演、中医药以及哲学专业等等,让我惊喜的是,收集的名单竟然高达近百名。但因着书中受篇幅所限,我只能在其中选择31名台湾学生做书中的主人公。
在采访的那些日子里,我忘记了奔跑的劳累,忽略了夏日的炎热,不顾大雨淋湿衣衫,在北大、清华、人民大学、中央音乐学院等12所北京知名大学的校园里,我与台生们一次次相约,一次次相遇,从陌生到熟悉,感受着与台生交谈的快乐,同时也丰富了我的知识面。他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融入到北京高校的学习生活中,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让世界华人振奋人心,我在采访北大政府管理学院台生陈婉甄时,恰逢奥运会召开前夕。约访那天,天空飘着小雨,我们坐在校园的凉亭内。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苗条的身材,清秀的脸庞,闪着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语言中不失活泼与开朗。她接受采访时不断打着喷嚏,我很担心她被这场雨淋感冒了,心里着急,想换地方或是尽快停止访谈。但她却流露出难以掩饰的兴奋与快乐,她说在北大读书最大的收获是在北大电视台当记者,还争取到了拍摄奥运志愿者的珍贵名额。从她的讲述中我不难想像到,眼前这位娇弱的女台生,白天那柔弱的肩扛着沉重的摄像机,她忘记劳累,忘记吃饭,奔跑于奥运场馆,拍摄到许多奥运志愿者们工作的珍贵镜头;晚上回到学校,还要补习功课、做作业。那些天,她为了拍几个自行车比赛的镜头,被雨淋湿了,在感冒没有完全好的情况下,参加了北大举办的大学生演讲比赛,竟然喜获亚军,她那种执着乐观的精神至今让我心怀感动。
在我采访的日子里,四川汶川发生了一场大地震,牵动着无数华人的心。当我采访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读博士的台生陈经超时,只见他衣着朴素,言语朴实,每天除了学习之外,还在北京一家台企兼职打工,他和许多北京人一样去挤地铁赶公交。在我见他之前了解到,陈经超把省吃俭用的2.6万元钱捐给了四川汶川灾区的灾民,是北大捐款最多的学生。当我请他谈感想时,他的神情很激动地说:“当年台湾9•21大地震中,许多大陆同胞伸出了援助之手,如今看到汶川灾区那一幕惨景时,内心很难受,尽管不能去灾区参与救助,但能给灾区捐款也算自己的一份爱心。”在我采访的许多台生中,他们和大陆学生一样给灾区捐款捐物,我相信灾区民众一定不会忘记这份饱含着台生们血浓于水的亲情。
翻阅此书,在每位台生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他们在海峡两岸学历互不认可的情况下选择到大陆读书,这需要足够的勇气!他们在学习生活之余,还在假期到全国各地旅游,结交大陆朋友,他们用眼去看,用脑去想,用心去感悟,他们还把真实的大陆与台湾的同学朋友分享。
有时我想,当年那个高中女生到北京后,彻底颠覆了她过去在台湾时对大陆的认识,会不会也选择到大陆读书?没准她也是众多台生中的一员呢!
两岸青年交流,相处如同兄弟姐妹
一晃6年过去了,我忘不了伏案整理书稿的那些日子里,我静静坐在水蓝色电脑屏幕前,一个个文字在键盘轻快的敲打声中跳跃迸出,一张张青春活泼可爱的笑脸呈现在我脑海里,一串串美好的词汇在文章中呈现,一次次与他们面对面的访谈是那样亲切自然,我和他们仿佛是交往多年的好朋友。在这些文字中,我真实记录了他们在大陆读书学习生活交友以及旅游的经历,也为他们在大陆的切身感受留下了生动的痕迹,我与台生们在相识、相知的过程中,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这些年里,尽管我和他们见面不易,但每逢节假日,总忘不了用QQ以及微信互道一声真诚的祝福。每当听他们讲述在大陆有了工作,在大陆喜结良姻的情况时,我始终处于一种感动中,时常感动于他们对学习的执著,感动于他们对生活不懈追求和乐观精神,感动于他们为人处世的豁达、善良。
清芬挺秀,华夏增辉,又到新生入学之时,我再次漫步在北大、清华、人大等校园绿树参天的林荫小道时,似曾熟悉的身影在我脑海中浮现着,我静心感受着这里浓厚的学习氛围,感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励志名言。尽管我书中的台生只是赴大陆求学众多台生中的缩影,但我相信他们都会珍惜在北京学习的日子,把这些美好的记忆在心中珍藏,我更相信他们如同种子般把在大陆学习工作生活的真实情景与周围人分享。
随着海峡两岸青少年交流活动的逐年升温,两岸学历的互认,今后会有更多的台生和陆生往返于两岸,在学习中共同传承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增进友谊。少年强,则国强!两岸青年携手共圆中国梦,我想,这应该是海峡两岸老一辈人共同的心愿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