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1日电(记者查文晔董峻)台湾高雄市前镇区7月31日晚间至8月1日凌晨发生可燃气体泄漏连环爆炸事故。多位大陆石化专家1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事故是石化管道可燃气体泄漏引起的,相关企业维护不力、当地政府应变不力可能是酿成事故的重要原因。 管道为何泄漏? 据台湾媒体报道,7月31日夜间已有高雄市民发现事发现场附近水沟冒白烟,并伴有浓浓的瓦斯味。台湾当局经济主管部门1日表示,怀疑事故中的可燃气体是丙烯。至于具体的漏气点与漏气管道的归属,目前仍在调查之中。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铁民表示,这是可燃气体泄漏的典型特征,征兆十分明显。从全球化学品管道事故的历史来看,管道泄漏的原因包括人为与自然两大类。“如果不是施工或人为破坏,应该是管道遭到腐蚀或疏于维护。” 上海卓创资讯公司化工行业分析师张圣林说,根据初步信息判断,管道老旧造成的接缝泄漏,或是雨水造成的管道腐蚀都可能造成泄漏。气爆点处于闹市,丙烯聚集在下水道内,遇到汽车、饭店或居民家中的明火后发生爆炸。 高雄市政府1日表示,全市地下管线图资近10年才建立,爆炸区是老管线,管线中有什么,管线属于谁,目前无资料可查。 “事故反映出企业和市政管理都有问题,硬件设备维护不当。”美国雪佛龙公司中国区安全总监栾兴华认为,管理地下管线是世界各大城市都面临的难题,牵涉市政管理、安全监管多个方面,如果资料缺乏、协调不当、监管覆盖不全,很容易造成重大事故。 丙烯爆炸威力为何这么大? 截至8月1日下午6时,事故已造成26人遇难。整条街道被掀翻,现场满目疮痍,甚至有轿车被气浪弹到三层楼顶。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丙烯爆炸会有这么大的威力? 丙烯常温下为无色气体,沸点-47.4℃,易燃,爆炸极限为2%—11%,不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栾兴华表示,丙烯一般用于工业生产,主要用于生产多种重要有机化工原料、生成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及精细化学品等,民众日常生活中较少接触。 刘铁民介绍说,可燃气体与空气必须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均匀混合,形成预混气,遇着火源才会发生爆炸,这个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极限。低于或高于这个浓度,都不会爆炸。丙烯的爆炸下限比甲烷更低。 “汽车气缸中的活塞都是通过气体推动的,你可以想象这力量有多大。”栾兴华说,在密闭的空间里,可燃气体聚集到一定浓度再爆炸,气体瞬间急速膨胀的力量是惊人的。在监控视频中可以看到,爆炸产生的气浪呈放射状扩散,这表明泄漏的丙烯聚集在地下管道中,并沿着管道扩散。 如何加强监管?居民如何避险? 栾兴华建议:第一,石化企业对管线的巡查应加强,强化主体责任,当地政府也应加强管道资料库建设;第二,石化管线应建立清楚标识,方便民众辨认;第三,企业应与管线经过社区建立密切联系,加强监控,民众遇紧急情况应赶紧报警;第四,当地政府、企业和社区加强联动,举行应急演练,增强处置能力。 “大陆近年来也发生多起石化管道泄漏事故,台湾应该吸取大陆的教训。”张圣林建议,对石化管道所在区域的地面开挖应予以控制,避免“拉链路”。此外,现代城市地下管道众多,应加强跨部门监管与信息互通,避免施工中“误伤”;对雨水腐蚀、地震、明火等破坏因素应定期排查;相关政府部门应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关于避险,张圣林建议,居民日常应注意居住地附近的管线标识,遇到气体泄漏或爆炸赶紧远离管线,同时爆炸一般是顺着管线方向往下游扩散,因此避险时应往管线上游地带“逆向逃生”,这样才不会被爆炸“追着跑”。 康菲石油公司安全工程师张本杰表示,一旦发生可燃气体泄漏,应立即切断上游供给源,并疏散附近居民。在消防联动方面,可借鉴日本经验,消防局与市政部门对于管道图纸、监控信息可以实时共享,一遇险情,马上可以找到泄漏点及时维修、救援。 “在没有火灾的情况下不必惊慌,熄灭明火,赶紧撤离到户外空旷地带,再打手机报警。”他说,低毒气体散去后,不会对人体造成重大伤害。如遇火灾,居民应用带水的毛巾捂住口鼻,放低身体,尽快离开事发区域。 |
相关阅读:
- [ 08-01]台湾高雄燃气爆炸事件1伤员不治身亡 死者增为26人
- [ 08-01]高雄气爆致25人死 系10多年最严重石化事故
- [ 08-01]上海台协向高雄燃气爆炸受难者捐款新台币500万元
- [ 08-01]男子声称高雄爆炸是“炸畜牲” 引网友众怒围剿
- [ 08-01]高雄市官方称已控制燃气爆炸情形 初查气体为丙烯
- [ 08-01]大陆海协会就高雄燃气爆炸事件表示慰问
- [ 08-01]台湾高雄连环气爆已致24人死亡 火势基本被控制
- [ 08-01]网友惊曝:高雄爆炸前有征兆 但被人敷衍了事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