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台海> 台湾社会 > 正文

台湾特色青少年团体“童军”从小行善 马英九也入过

2014-06-13 09:32:26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徐家傲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6月13日 海峡导报驻台记者 薛洋/文 资料图

一群身穿制服的中学生,近日在台北大安森林公园一带“出没”,他们呼吁路过的民众踊跃捐发票,对于那些响应号召的市民,学生会回赠气球表达感谢。最后他们共募得发票600余张,已全数捐给台湾关怀心脏病童协会。这些发票并非废纸,因为其中一小部分有可能中奖,所得奖金将被用来救治病童。上述学生还有另一个身份——童军,所穿的帅气制服叫童军服,童军的一个重要口号就是“日行一善”。他们力所能及做善事,也为台湾社会增添几分正能量。

童军不是“军” 马英九儿时也入过

台湾童军总会是岛内5万名童军的共同家园,办公楼位于台北建国北路一条幽静的小巷里。接待导报记者的是林锦盛秘书长,他50多年前就加入了童军,现在仍一身童军打扮,制服、领带、肩章……一样不少。几年前他从政府机关退休后,以半公益的性质到这里工作。

童军和军队有联系吗?林锦盛对此予以否认,“当年取名时,有很多名称备选,最后选了童军这个称呼。其实就跟当年欧洲十字军类似,他们也不是军队”。此外,从主管部门看,他们归台“教育部”管,而非“国防部”。事实上,台湾童军总会是个纯粹的民间团体,其活动经费主要靠募款。“我们这栋办公楼是童军们捐建的,地皮则是向政府租的。”林锦盛介绍。

按年龄的大小,童军可分为稚龄童军、幼童军、童军、行义童军以及罗浮童军,他们的年纪介于幼儿园小朋友和大学毕业生之间。此外,岛内目前还有近2万名女童军,管理她们的是台湾女童军总会。林锦盛表示,上世纪五十年代,台湾到处能看到身穿制服的童军、女童军,可以说适龄青少年几乎全是童军,但在1959年实行改革后,入不入就完全靠自愿了。

童军中也出过很多牛人,马英九早年就读大安初中时就加入了童军,目前他还身兼台湾童军总会会长。

 
 

童军很单纯 不爱政治爱户外运动

童军与政治无关,是一个帮青少年成长的团体。据林锦盛介绍,童军组织章程第四条明确规定,不得以童军名义进行政治活动,“我们做的是一些很快乐、很纯粹的事”。户外拓展是童军们经常参加的活动,台湾童军总会目前规划在金门举行夏令营;此外,明年暑期,第23届世界童军大露营将在日本山口县举行,1500名台湾童军届时将共襄盛举。

马英九2011年参加童军活动时,曾与大家分享童军经验。他说,他初一暑假参加外双溪露营,第一次学会做饭、做菜、结绳、游泳,“让我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林锦盛指出,通过户外活动,可以学习生存技能、锻炼体魄,还能训练他们的观察能力,“因为同样一件东西,在都市和户外看起来是不一样的”。

此外,分工合作、领导与被领导能力也可以借机培养。林锦盛说,童军一个小队大概9个人,其中1名成年人当“服务员”,8名队员谁负责柴火、谁负责切菜、谁负责烹饪,都要协调好。“小队长是轮流做的,谁都有机会做领导,也都会被领导,领导的能力自然要培养,也应学会适应被领导,要有团队、纪律观念。”

由于男女有别,女童军参加的活动会比较不一样。林锦盛介绍,女童军参加户外活动较少,平时会接受烹饪、家居布置等方面辅导,注重加强妇德教育。

童军爱行善 不以善小而不为

在童军徽上有个绳结,称为“日行一善结”,象征童军每天应做一件善事。林锦盛说,童军有信仰、有依托,他们终身奉行三件事:敬天乐群,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好公民;随时随地扶助他人,服务社会;力求自己知识、品德、体格的健全发展。

童军们做的一些事情看起来很小,却很让林锦盛感动。他说,逢年过节时,这些小朋友们常会组织去车站,帮上了年纪的阿公阿婆搬行李,“对他们来说,虽然很累,却很高兴”。“九二一大地震”发生后,南投墙倒屋塌,很多人失去栖身住所,“童军热爱户外运动,有的是帐篷、睡袋,他们便在第一时间将这些东西无偿捐出”。

超过20岁的童军,就有资格转做“服务员”,来义务教导比他们小的童军弟弟、妹妹们。“明年世界童军大露营,我们需要200位‘服务员’,童军总会肯定出不了这么多人,大部分靠招募志愿者。”林锦盛表示,这些志愿者若去日本,也要跟童军一样缴报名费,但仍有很多人乐意去。“有朋友问我,你在童军中混了半辈子,到底混出什么没有,我只想告诉他们,做过童军的人一般不会变坏。”林锦盛笑着说。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