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岛双骄参加大陆电视真人秀节目 靠诗词扬名大陆
2014-04-28 07:2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徐家傲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东南网4月28日 海峡导报记者 燕子 林静娴 最近,以古典诗词文化知识比拼的电视真人秀节目——《中华好诗词》第二季,正在热播中。在这档以综艺形式包装传统诗词文化的节目中,两位来自宝岛台湾的90后少年表现优异大受瞩目。他们过关斩将成为擂主,大有问鼎之势。而当台大法律系的张仲宇,在擂台上遇到台师大国文系的梁道萍,一场精彩的“同乡之战”更让观众大呼后生可畏。凭借深厚的中文功底与清新温文的气质,这对“宝岛双骄”在大陆俘获粉丝无数。 “温婉萝莉”力拼“长腿男神” 来自台大法律系的张仲宇,在“中华好诗词”的亮相可谓“惊艳”,斯文帅气的外表,堪比“男神”李敏镐的大长腿,连节目编导都连呼“太帅了”。而他在节目中的表现,也足以证明自己绝非徒有其表。丰富的古典文学知识储备,比赛中谦虚与自信兼具的态度,更令评委和观众折服。有趣的是,连比赛中败于张仲宇之手的一位女擂主,都说他“玉树临风又有内涵”,几乎要被“电晕”。 比起张仲宇的抢眼外表,年仅19岁的梁道萍娇小可人,连说话都是轻声细语。但她在闯关过程中的自如和笃定,绝对不是看上去的那种“纤纤弱质”。评委王刚也说梁道萍“绵里藏针”、“外柔内刚”。 作为比张仲宇晚一期出场的选手,梁道萍一开场就与台湾老乡张仲宇上演“巅峰对决”,最后梁道萍一题领先攻下擂台。两人你追我赶、伯仲之间的对决让评委啧啧惊叹,直夸领略了台湾年轻人的新风采。
张仲宇回到台湾后,意外有了与著名诗人郑愁予会面的机会。他二话不说,就找了梁道萍同行。
惺惺相惜“赢得笑谈一生的故事” 因为喜欢《中华好诗词》将古典文化与综艺节目创新结合的形式,张仲宇利用十天时间重拾书本反复诵读,然后自信参赛。因为有备而来,他接连打败六位守关嘉宾直指宝座,成为《中华好诗词》本季第二任擂主。张仲宇告诉导报记者,自己又惊又喜,“惊的是选手程度之高,喜的是因为擂主的位置,我能会见更多有相同爱好的人”。 梁道萍则是在台湾师大国文系的网络社团看到《中华好诗词》选手征召讯息,觉得自己可以一试。她最期盼的,是能以文会友,增广见闻,并更上层楼。节目中,梁道萍与其他选手诗词场合,甚是相得,还得了一句“已具诗家同论地”的赠诗。虽然在擂台上败给了梁道萍,但张仲宇毫无失落。他说自己“赢得了一个跌宕起伏、精彩绝伦、可以让我笑谈一生的故事”。 比赛中,梁道萍与张仲宇也因诗词结缘,成为好友。张仲宇回到台湾后,意外有了与著名诗人郑愁予会面的机会。他二话不说,就找了梁道萍同行。两人围着郑愁予,听前辈念诵着尚未发表的新诗与古诗。参加《中华好诗词》这段特别经历,在他们原本平凡的生命中,就这样激起了不平凡的涟漪。 对话“宝岛双骄”:体会超出生命经验的感动 像张仲宇与梁道萍这样热爱中华古典诗词的“诗词达人”,在台湾的年轻人中并不多见。在一波又一波“哈日”、“哈韩”的流行文化风潮中,他们仍然把热情与理想寄托在唐诗宋词的万千气象中。 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此诗,得吾心矣 导报记者(以下简称“记”):开始接触古典诗词的契机是什么呢? 张仲宇(以下简称“张”):我父亲是国文老师,小时候家里人没空陪我的时候,爸爸会把我带到他的教室。听着他上课,久了也就渐渐耳濡目染、慢慢熟悉。 梁道萍(以下简称“梁”):小时候妈妈学佛修行,我亦随同前往寺院。在远离尘嚣、没有五光十色的山寺中,我偶得“唐诗三百首”,读之浑忘身外事,手不释卷,从此与诗词结下不解之缘。 记:古典诗词最动人之处在哪里? 张:最动人在它饱含的情思跟韵味。每一首好诗,都是在诗人最有感触时落笔写就的。在我们平凡的生命中,可能终其一生也无法感受到李后主那国破家亡的悲痛、孟郊那十年寒窗的寂寞与功成名就的欣慰,它能让我们体会超出生命经验的感动。 梁:诗词中写真感情、真景物之处,总能阐释或是变化我的心情。天地万物、嬉笑怒骂皆可入于诗词,而其中精彩处总能一语道破我的心情,大有“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此诗,得吾心矣”之感。 记:最喜欢的作品是什么? 张:李白的《将进酒》。他亦狂亦侠的气质在这首诗里发挥得淋漓尽致,奔放浑厚的节奏,让我深深为之着迷。 梁:如果举出一篇作品的话,是张若虚以“孤篇压倒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其中包含了天地间最美的意境:春天、薄暮、明月、江水、花树……澄澈空明,读之忘俗,不只诗情画意,使人凝情悄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等数语,使之自具境界。 古典新诠释 可传扬韵文之美 记:台湾的国文教育气氛如何?身边同学热爱古典诗词的多吗? 张:还是以升学体制为主,不考的大家就不会念。但是幸好国文在考试占的比重极高,几乎大学中每一个系所都会采记国文的分数。 梁:在报名比赛之前,一直是自己默默地热爱诗词,并没有发现太多的同好。但在参加《中华好诗词》之后,发现台湾仍有为数众多的诗词爱好者,能与我分享诗词之美,正所谓“德不孤,必有邻”。 记:你觉得对两岸的年轻学子来说,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在哪里? 张:我觉得传统文化的学习是我们的权利与责任。文化的传承,是经过无数苦痛的转化,无数感情的积累而成,我们的祖先一步一步让这些古典文化穿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送到我们的手上。学习与传承,我们责无旁贷。 记:对于古典诗词时尚化、流行化的传播方式,例如中国风的歌词、歌曲,有什么看法? 张:韵文之美,来自于它得天独厚的优势,朗朗上口的韵脚让它的情感更具有渲染力。因此相较于把古典诗词置于书中,我认为听觉的刺激,更能发挥古典诗词的魅力。 梁:这是很好的现象,毕竟今人与古人不同。但这些美好的文化不容逝去,因此古典新诠释,成为很好的一种传承方式。特别是写中国风歌曲、歌词的作家,必定也具备高度的古典文化素养。 |
相关阅读:
- [ 04-24]台湾大学生参加大陆电视节目爆红 被封“诗词男神”
- [ 09-29]“三棵树诗歌之夜” 海峡情全国诗词大赛颁奖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