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台海> 台湾社会 > 正文

海峡导报女记者驻京“开荒” 一年走坏了三双鞋

2014-03-09 10:39   来源:台海网  责任编辑:林锦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台海网3月9日讯 2005.10 北京驻点

亲历者:李雪梅

事件:2005年10月,时任海峡导报台湾部记者的李雪梅,远赴北京开展驻点工作。这是海峡导报首次派出驻外记者,也因此成为福建省第一家在北京设有驻京记者的平面媒体。

9年前的一幕幕,如今回想仿佛近在昨天。关于驻京,可以说是一场“开荒”。完全陌生的气候与环境,陌生的人与事,一切从零开始,肩头的责任重大。

在北京的日子是靠双脚“走出来”的,国台办、国新办、中宣部、福建各地的驻京办……为了建立联络关系,我常常要拖着疲惫的身体在地铁里换来换去。一年走坏三双鞋,偶尔也会停下来思考,这样坚持的意义是什么。

但只要想着自己出来就是报社的形象,就会重新抖擞起精气神,这多跑多走,也就成为了人生的游历。

海峡导报第一次出现在国台办新闻发布会上颇有戏剧性。那天是我第一次拜访国台办,就得知有发布会。当时一点准备都没有,到了现场看到那么多媒体、摄像机和安保人员,心里开始挺慌张的。我坐在第一排的边位,心里还在打鼓:就这样匆匆忙忙要开始我的北京提问了吗?还好之前在电视上看过几场发布会,几个媒体提问后,我就镇定下来了。当天具体问了什么问题,事到如今我已经记不太清了,只记得自报家门后心里还在发抖。

就像面临一场说上就上的发布会,人生总是需要像这样说走就走的远行。无论是谁,在北京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充实。而眼界的提高,待人处世方式的改变,以及结交的朋友,都是再珍贵不过的收获。这种影响一直延续至今,让我感谢驻京一年的磨砺。


  成了全国唯一的“媒体代表”
    2007.4.16 台企联成立

亲历者:兰文

事件:2007年4月16日,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简称“台企联”)在北京举行成立大会,与会的记者都作了报道,未派记者采访的媒体几乎都采用新华社或中新社的通稿。这些媒体无一例外出现了同一个差错,即把会上当选常务副会长的8人错成7人,唯独海峡导报准确无误,成为全国唯一没有出差错的报纸。

16日上午,台企联举行成立大会,这是整个活动中的重头戏,但是因为所有持证记者都可采访,不容易出独家报道。而在此前一天即15日下午举行的台企联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某种程度上是最重要的活动,这个会议将选出台企联的所有重要职务。

而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不仅持B证记者不能参加,即使是持A证的记者也不能参加。当时导报记者3人都只领到了B证,在这种情形下,15日中午我们3人便守在会场附近,捕捉时机。

眼看会员代表开始陆续进场,我们发现门口把守人员在多人同时进场时,来不及一一验证。生怕一下子目标太大,我们3人没有同时进入,而是由我一人夹杂在进场的台商中,“昂首阔步”走入会场。一开始,我习惯性像往常坐在后排,岂料一下子暴露目标,被“请”出会场。我跟在工作人员后面,看见他走出会场时,我赶紧悄悄返回,并快步走到会场中间,找到一个不容易引起注意的位置坐下,“淹没”在台商代表中间。那次会议,除了与会台商代表,只有我一人是记者,我成了全国唯一的“媒体代表”。

当天下午会议结束后,主办方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发布会通稿把常务副会长8名错写成7名,因此其它媒体出稿时都写成7名常务副会长(新华社第二天才把7人改成了8人),而我因为参加了整场会议,所以避免了这一错误。

“混”在四川灾区 只为那关切的眼

2008.5.12 汶川地震

亲历者:林靖东

事件: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13日,海峡导报发动厦门市民爱心赈灾;16日,特派记者林靖东、黄少毅飞抵成都,随台湾搜救队、台湾医疗队深入灾区采访;22日,导报常务副总编陈创业赶到灾区,将募得的10763345.5元善款移交给四川省红十字会。

15日下午4时,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出发去汶川。”短短的五个字,杀了我一个措手不及。离家时,我竟脆弱到不敢给父母挂电话。而3岁半的儿子小嘟嘟,两周前才寄到外公外婆家“蹭饭”吃。想跟他告别,又怕惊动父母……我几乎是逃之夭夭。

在四川的日子,我天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谓“作”,就是驱车前往灾区,尽可能地“混”入管制区,深入再深入;所谓的“息”,就是提防余震的侵袭,在电脑上潜心敲打,把前方的“信息”传递给后方那一双双关切的眼睛……直到夜阑更深,鼾然入梦。

儿子的电话不断。母亲说,他每天至少问20次“妈妈什么时候回家?”经常半夜坐起身号哭。习惯睡懒觉的他,日日早起,陪外公看《朝闻天下》。全民哀悼日那一天,他一听到奏乐,会乖乖低下头去,安静肃穆地原地立正。

我可爱的孩子,他正在陪着我,经历和见证整个民族的劫难,半懂不懂地,思考未来。他会在下楼散步时,对外婆的熟人自豪地说:“我妈妈在救人,救人后就回去写稿。”共克时艰,共赴国难,在孩子口中,简化成了两个明白无误、铿锵有力的字眼:救人。

终于,我回家了。一看到儿子,脸泛苍白,我的泪水夺眶而出。孩子却怯怯地笑,不敢认我……第二天早上,孩子一觉醒来问我:“妈妈是解放军,到灾区去救人吗?”我说“是”,孩子又说:“我长大也要像妈妈一样勇敢,我也要去救人。”……也许,这就是老天给我的最好回报。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