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南网11月29日讯(海峡导报驻台记者 兰文 文/图)年轻人正在快速远离传统媒体,美国35岁以下年轻人9成不看报纸,迫使不少纸媒关停或裁员,甚至享誉全球的《福布斯》杂志也在求售。新媒体正在成为传统媒体人心中一处不断增长的痛。 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传统媒体只有转型一途。本月25日,第五届海峡媒体峰会在台北举办,两岸30多家媒体的负责人就新媒体冲击之下、传统媒体何去何从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从单一媒体转型为全媒体 台湾中时电子报总编刘善群表示,纸媒要永续经营,必须留住年轻人,可是今天年轻人都跑到了新媒体,所以要想经营下一代,一定要经营新媒体。 刘善群去年接任现任的职务后,立即展开大刀阔斧改版,他认为全球网站以图代文的时代已经来临,转变以往电子报密密麻麻基本都是文字的页面,形式上改成以大图为主、文字为辅,内容上随之以视频、语音、广播代替了大量文字。 中时电子报在台湾首创了翻报功能,用户在手机上也可像读报一样翻报,手指向右滑代表向前翻,向左滑代表向后翻,并且每天滚动制作版面,除早间版之外,还有午间版和晚间版。当网上报纸不足以最迅速反映新闻时,就用电视、广播的直播来弥补文字报道的滞后性。 刘善群称,文字加上电视直播屏、广播等形式,中时电子报从传统媒体电子版过渡到了全媒体。为吸引年轻人访问,中时电子报在报道内容上采取“新、小、奇”策略,内容新鲜,切入点小,还有各种奇闻轶事。 刘善群介绍,如今8-24岁年轻人占到网站新造访率的一半,表明中时电子报往新媒体靠拢方法已经奏效,“只有拥抱年轻人,年轻人才会拥抱你”。 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福建日报报业集团社长蔡小伟对中时电子报的做法十分感兴趣,认为新媒体开拓了新的传媒市场,但是新市场不仅属于新媒体,也属于传统媒体,我们没理由不去拥抱它。 从内容制造转型为平台管理 台湾联合报系社长项国宁半月前到美国跑了十几家媒体,考察老媒体和新媒体在新环境冲击下,它们如何处理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包括报道内容与商业方式,当了解使用者的习惯有哪些改变之后,媒体人才知道该做什么。 他说,现在大家更多从手机上获取资讯,传统媒体仅靠在旧平台上做内容,已无法应付现有挑战。新浪网曾经一飞冲天,后来腾讯、微博也一飞冲天,传统媒体内容要靠它们的平台去传播,我们却得不到应有的利润。项国宁建议,要想办法让资讯从自己管理的平台上出去,把传统媒体从内容制造者变成平台管理者,避免为他人作嫁衣的命运。 铭传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倪炎元表示,新媒体发展令人惊心动魄,5年前没人知道微博、脸书是什么东西,现在它们都有些过时了,更新潮的微信、line已粉墨登场。传统媒体如何运用好媒体科技,是两岸共同面临的问题。 从媒体人转型为经济人 台湾最有名的诚品书店,如果仅靠卖书的收入,还不够交店租,事实上它是一家百货公司,不过是用书店来包装、打品牌。台湾中视公司董事长林圣芬说,诚品给传统媒体以很好的启发——以前靠主业可以生存,今天不行了,因而媒体不应只是媒体,还应当是文化产业。 蔡小伟表示,诚品是文化产业与百货公司的结合体,媒体是文化实体,也要向其它产业扩展,既传播新闻资讯,也引领社会风尚、发展文化产业。他说,发展文化产业要抓龙头、筑链条、建集群,期待两岸媒体在产业发展上有更深合作,包括技术开发的合作,媒体既做文化人,也做经济人。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郑卫华提议,两岸纸媒应在传统主业和上下游产业开展合作,彼此开放广告、印刷、发行、物流业,并且共同举办文化活动,摸索多种经营,提供多元文化产品。 中国时报社长王美玉女士观察,当前两岸媒体交流受限于政治体制、产业规模、价值取向等因素而无法突破时,可以透过文化先行来推动,比如大陆的《我是歌手》、《甄嬛传》都在台湾创下很高收视率,台湾许多文创人才也在大陆得到很好发展。她以为,这种文化交流是无形的,却是最能深入人心的零距离交往,应为两岸民众在生活习性、社会现象、文化差异等方面提供零时差的多元视野。 上海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非常赞成文化先行,他举例说,大陆的《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中国梦之声》等节目,都有台湾元素,两岸媒体应当开拓文艺演出、会议展览、影视节目、出版发行等文化产业。他表示,媒体既是新闻纸,也是文化纸、生活纸,而我们容易想到是新闻纸,却忽略了媒体的文化和生活服务功能,这方面两岸有很大合作空间。 |
相关阅读:
- [ 11-26]海峡媒体峰会在台北举行 深化媒体合作造福两岸民众
- [ 11-26]第五届海峡媒体峰会台北举办 拥抱新媒体提升话语权
- [ 11-06]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闭幕 相约明年台北再见
- [ 11-06]两岸企业家峰会2013紫金山会议发表共同倡议
- [ 11-05]坦率诚恳务实 两岸企业家峰会触发台海新荣景
- [ 11-04]俞正声出席2013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并致辞
- [ 11-04]萧万长3日抵达南京出席两岸企业家峰会(图)
- [ 11-03]萧万长3日抵达南京出席两岸企业家峰会(图)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