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为何需要民共交流?
www.fjsen.com 2013-07-02 09:19 郭正亮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7月2日讯(海峡导报特约评论员、美丽岛电子报副董事长郭正亮)谢长廷的香港民共研讨会,不但首度组团进行民共交流本身,得到大陆的正面肯定,同时也在两个政治认知差异上,得到大陆的善意回应: 首先是大陆认知到,只局限在国共交流,很可能产生偏听盲点,不利于“全面反映台湾民意”,导致不必要的两岸误解。以这次引发台湾基层反弹的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为例,尽管谈判长达两年,召开60次业务沟通协商,但台湾不管是“立法院”还是受冲击产业,都表示毫无所悉。大陆自认为已经让利,马“政府”却沟通失当,导致台湾人民同时迁怒马“政府”和大陆,使大陆陷入无妄之灾。 其次是大陆也认知到,“两岸交流应让广大人民受益”、任何协议“需要重视基层民众的利益与合理关切”。再以这次服贸协议为例,受益产业如金融业、电子商务、营造业等,显然都和国民党互动较多,尽管潜在获利大,受益从业人数却比较少。反观受损产业如美发业、印刷业、洗衣业、中药业等,则与民进党较有渊源,尽管潜在损失较小,但受害从业人数却比较多。 换句话说,国、民两党具有颇不相同的社会代表性。国民党选民偏“北部、大企业、中上阶层”,民进党选民偏“中南部、中小企业、中低阶层”(合称“三中”)。这次服贸协议谈判结果,受益者明显偏向大企业和北部企业,受害者明显偏向弱势“三中”。总体计算,尽管仍是大陆让利,但对“三中”来说,却是明显不公平。 这种因为两岸交流失衡所导致的不必要偏听,其实很容易改正,只要大陆不要局限于国共交流,把交流对象扩大到台湾两大党,大概就能解决大半。马“政府”沟通失能,民共交流就能补强政治沟通的不足。同理,国民党对“三中”照顾不周,民共交流也能补强台湾的社会代表性。 毕竟,服贸协议的冲击,还只是马“政府”沟通不足、代表性不足的第一波冲击而已,未来两岸还要面对的货品贸易开放,更将涉及两岸制造业的更大幅度开放,可能导致的冲击更将远超过服贸协议。如果不及早建立民共交流机制,及早补强台湾的沟通能量与社会代表性,未来的基层反弹,恐怕还会让大陆更加深感意外。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4-11]连民共交流“浅水区”,民进党都怕“湿脚”
- [ 12-03]民共交流辩论 苏贞昌不办民进党地方党部自己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