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台海> 台湾社会 > 正文

台湾“总和治水”:治水不排水 雨水可持续发展

www.fjsen.com 2013-05-28 08:55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5月28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燕子杨思萍)昨天一场豪雨,厦门市区多处低地又成水乡泽国,防治城市内涝,正成为一个崭新课题。同样饱受梅雨侵袭的台北,历年来也屡发城市水患,甚至遭遇“百年一遇”的内涝灾情。对此,台学者直言:“治水治错了!”而被媒体与民众狠狠“修理”过的台北市政府痛定思痛,端出了“总和治水计划”。其中不少做法和思路,或可供大陆城市参考借鉴。

治水不排水才能避免致命错误

台北地处盆地,平均年降雨量达到2900毫米,提及暴雨成灾市区淹水的记忆,台北市民都有一肚子牢骚要发。其实,对台北来说最惨痛的记忆,还要数2001年9月纳莉台风。纳莉带来的豪雨令台北市遭遇百年未遇的洪水,台北车站的月台与铁轨,全部泡在水中(右图)。

台北的昔日教训如此惨痛,城市内涝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台湾大学生物环境系统工程系教授韩选棠告诉导报记者,“因为治水治错了”!据他介绍,对于城市环境来说,“保水”概念非常重要。“道路也好,庭院也好,停车位也好,基本上这些地方的雨水,都应该想尽办法让它回到地底下。”如果这些地方用了不透水的硬铺面,那么周边的排水沟就绝对不能再用不透水的做法。“可是以台北市为例,都是把地面上的水排到水沟,水沟的水排到河川,然后再进入大海。”韩选棠强调,在整个排水系统中都没有入渗地下的设计,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

在韩选棠看来,荷兰和德国的城市治水思路最好,因为这些国家做的是“不排水的规划建设”。也就是说,让雨水全部回渗到地底下。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它们的排水沟不用水泥沟,而是用砾石沟、草沟、土沟。台北科技大学土木系教授林镇洋也曾告诉台湾媒体,日本城市的治水经验同样强调“保水”。要减少城市内河川下游的淹水记录,唯一做法就是让中上游土地尽可能透水,尽量避免雨水直接随河川流到下游。

重视“雨水管理” 台北祭出“组合拳”

纳莉台风之后,台北市痛定思痛,在经过一连串的调查评估后,于2006年推出了“总和治水计划”。

导报记者从台北市工务局水利工程处了解到,台北市“总和治水计划”的目标,在于打造“保水、透水、防洪、生态”的国际化大都市,具体策略则分为“上游保水、中游减洪、下游防洪”三个部分。首先,台北市政府在各区建立了近3500个地质钻孔,用于推估不同地区的透水系数。在此基础上,市政府配合建筑技术规划,制定出建筑基地保水指标,以此为标准规范办理各项公共工程,并奖励开发项目建设透水、保水设施。另外,台北市在临近下水道干线系统的公园、绿地、山麓等区域设置滞洪池,用于降低洪峰流量,多层次治水。

韩选棠告诉导报记者,台湾目前只有局部做到类似的城市治水策略,因为它需要整体的配套。韩选棠认为,其实正确的做法是把水排到大的滞洪池、生态池,让这些水可以慢慢地回渗到地底。他表示,要从根本上治水,一定要让水在大自然的大循环系统里面走。“台北所有的硬铺面都要改造,包括道路、广场、公园、庭院在内。”

  • 责任编辑:黄晓夏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