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另类银行之“时间银行”
www.fjsen.com 2013-05-14 08:41 刘强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海峡导报5月14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刘强)“今天我用心照顾有需要的老人,有一天当我需要人照顾时,同样会得到其他志工的温馨照顾……” 在高龄化、少子化问题日益严峻的台湾,家庭照护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面对的难题。在这种背景之下,强调志工互惠服务的“时间银行”,被当做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引入岛内。 时间银行,最早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指志愿者可将公益性的“服务时间”储存起来,当自己遭遇困难时可以从中支取“被服务时间”。参与者登记个人的专长和才能,透过时间银行的讯息网络,互相寻求和提供服务。作为一种非经济与非对价的公益交易,时间银行很快成为国际风行的志工互惠服务。 在台湾,最早使用类似时间银行服务模式的,是弘道老人文教基金会。他们早在30多年前,就借鉴日本经验,记录志工照顾老人的服务时数,以便这些志工年老时获得回馈或交换服务。 台北市政府卫生局1998年推出的“天使人力银行”,也是典型的时间银行模式,该银行以失去自我照顾能力的中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涵盖换洗衣物、环境改善、陪同就医、餐饮服务等。不过,参与志工需要先接受12小时的训练,而且服务满300小时以后,才可以提领被服务时数。 而同一年,由民间组织“老五老文教基金会”发起的时间银行,方式则更为自由灵活。他们约定,志工服务时数按点数计算,并根据难度加以区分:一般服务类型志工,每服务1小时累计1点;保健、教育指导志工,每服务1小时累计3点;居家照顾、灾害救难志工,每服务1小时累计5点…… 这个时间银行,更强调“互助小区”的概念:当亲朋好友本人或家属出现长期照护需求时,小区志工可自动提出义务服务的时段、时数及项目,减少家属的照顾负担。也就是说,除了鼓励从事公益服务的意愿外,更加鼓励志工关爱所在的小区,自发主动地提升所在小区的生活质量,使小区中的小家庭,以互助的方式变成一个大家庭。 需要说明的是,时间银行将时间货币化之后,这些公益服务可以像货币一样存储、提取,但并不会产生通货膨胀或利息增值问题,你现在做出多少服务时数,未来就拥有同样多的被服务时数。当然,你也可以像财产转移一样,将自己的服务时数,换算成父母、孩子可以享受的被服务时数。 值得一提的是,台湾的时间银行虽然是从海外引入的新概念,但在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的自有特色,即“远亲不如近邻”、“割稻子互相帮忙”的中国传统乡邻文化。通过这种小区居民守望相助的方式,时间银行正在改变左邻右舍互不往来的社会发展弊病,悄悄恢复着“厝边(隔壁)”的互助功能,积极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而这一点,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意义尤为重要。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2-08]银行延长营业时间不现实
- [ 09-03]西班牙经济危机火了“时间银行” 吸引上万客户
- [ 10-31]贾斯汀上节目宣传《时间规划局》 西装外套现场耍帅
- [ 10-18]战投持股上限15% 北部湾银行赶赴城商行上市潮
- [ 09-29]国庆期间京城超5成银行网点调整时间不歇业
- [ 06-24]银行谨慎面对服务收费 关键在于提升金融服务
- [ 06-22]银行收费越免越多 收费项目7年时间已增长10倍
- [ 06-08]媒体称须防止政府出资兴办养老机构成为形象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