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台海> 海峡两岸 > 正文

唐树备答中新网记者问 忆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

www.fjsen.com 2013-04-27 09:21  陈小愿 来源:中国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资料图:唐树备

中新网北京4月25日电 (记者 陈小愿)1993年4月27日至29日在新加坡举行的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跨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两岸关系从对峙走向交流协商。当年会谈的重要亲历者,时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的唐树备近日接受中新网记者访问。

记者:作为20年前汪辜会谈的重要亲历者,据说当时您每天只睡三个小时。您能否回忆当时会谈的情况,哪些事给您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当时会谈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您对汪辜二老有何评价?

唐树备:新加坡汪辜会谈中遇到的最困难问题,也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如何争取达成两岸经济交流的协议。

根据中央对台工作的大政方针,大陆方面积极倡议举行汪辜会谈,重点就是希望推进两岸的经济交流和合作,这见诸于1992年8月4日汪道涵会长给辜振甫先生建议举行会晤的信件中。汪老在信中说:“当今世界经济形势中,东南亚地区蔚然挺秀,顺此潮流,两岸携手共济,前景未可限量。”“深盼早日会晤,就当前经济发展及双方会务诸问题,交流意见,洽商方案,共利两岸。”

1993年4月上旬,时任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的邱进益应海协邀请,来北京与我就汪辜会谈举行第一次预备性磋商。当时,海基会对两会协商的定位是“民间性、事务性、功能性”,它的重点是“事务性”。海协提出应是“民间性、经济性、事务性、功能性”。很明显,海协的重点是“经济性”。经过会谈,双方达成的八点共识中,第一点就确定:“双方均认为,汪辜会谈是民间性的、经济性的、事务性的、功能性的会谈”。

1993年4月汪辜会谈时,正是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不久,大陆加速改革开放,急需引进境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而当时的台湾,被称为“台湾钱淹脚目”的时代,当时的台湾当局领导人李登辉,在两岸经济问题上,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海基会秉承台湾当局的意旨,提出要与海协签一个单向的保护台商投资的协议。而且,即使签成这个协议,海基会却仍要坚持,只允许台商对大陆间接投资、不开放台商对大陆的直接投资;在间接投资方面,也拒绝承诺取消在投资项目和金额方面的诸多限制:同时,也仍要坚持单向,拒绝开放大陆企业对台湾投资,也不愿取消对进口大陆商品的限制。

我提出,大陆方面鼓励台商对大陆的投资,保护他们的正当权益,为此已经颁布了行政法规,并愿意听取海基会和台商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台商投资正当权益的保护,但台湾方面应当开放台商对大陆的直接投资,逐步取消对台商投资大陆在项目、资金额上的限制,并同意开放大陆企业对台湾的投资,保护他们的正当权益,逐步取消对进口大陆商品的限制,同意大陆工商界人士访问台湾。

我和邱进益经过三次预备性磋商,双方仍无法取得共识。

尽管如此,双方在加强两岸经济交流的大方向和经济交流应本着互补互利的原则方面,却有共同点,但在具体文字表述以及与这个议题有关的一些内容表述上,仍有一些分歧。

后来,经汪辜两老同意,决定汪辜会谈延长一天,我和邱进益率领各自的代表团,经过几个小时的共同努力,双方各有坚持、互有妥协,最后终于取得了一致。这就是列入《汪辜会谈共同协议》中如下文字:

“双方均认为应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双方同意就台商在大陆投资权益及相关问题、两岸工商界人士互访等问题,择时择地继续进行商谈。”

“双方同意就加强能源、资源之开发与交流进行磋商。”“促进科技人员互访、交换科技研究出版物以及探讨科技名词统一与产品规格标准化问题,共同促进电脑及其它产业科技之交流。”

应当说,这是1949年以后双方达成的第一个两岸经济关系的协议,也是汪辜会谈达成的对两岸关系发展方向影响最深远的协议。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指出,汪辜会谈的成果“反映了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广大华人要两岸接触商谈、共同合作、发展经济、振兴中华的愿望”。

尽管上述协议,由于李登辉的破坏,并未在两会间得到执行,但当时确实鼓舞了广大台商络绎不绝地来大陆寻找施展才能的新天地;不仅如此,上述协议标示了九十年代以来两岸关系以加强经济交流和合作为重点的方向,指明了“互补互利”是两岸经济合作的基本原则,从而在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具有历史意义。

汪老贯彻执行了中央批准的汪辜会谈的会谈方针,他的学识渊博、温文尔雅,以及对发展两岸关系的善意和诚意,获得了舆论的高度评价。辜老作为台湾企业界的龙头老大,确实想为台湾经济的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途径,希望在两岸经济交流和合作上做些事情,也为此作出了努力。但是,受制于李登辉的牵制,有他的难言之隐。

  • 责任编辑:黄晓夏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