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对台惠民新政助推两岸经贸合作“精细化”
2012-06-17 21:20 李慧颖 胡苏 茆雷磊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林晨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新华网厦门6月17日电(记者 李慧颖 胡苏茆 雷磊)第四届海峡论坛17日发布八个方面对台惠民新举措,涉及台胞在大陆就业和大陆居民赴台游、便利台胞来往大陆、进口台湾大米等。参加本届论坛的不少台湾基层民众、台商以及涉台专家认为,这些新举措细致入微,既设身处地考虑到了台胞、台企的具体需求,也有利于推动两岸经贸合作朝“精细化”方向发展。 在大陆毕业的台湾学生及其他台湾居民可与大陆居民同等条件到大陆企业就业、将台湾居民来往大陆签注的有效期限从1年延长至2年、设立和启动“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合作联合基金”……当中台办、国台办主任王毅在论坛大会上逐项宣布这些新措施时,观众席中不时响起热烈掌声。 为进一步支持台企在大陆的发展,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以及国家开发银行将在未来3到4年内对台企再提供6000亿元人民币贷款额度,这一新政的出台立即引起了与会台湾人士的关注。 “资金短缺、授信难、融资难一直是困扰台企的主要问题,这6000亿贷款实在是急台企之所急。”漳州市台商协会荣誉会长何希灏说。 近年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所带来的“和平红利”让众多台企蓬勃发展,不少已扎根大陆的台企现在需要转型升级、增资扩产,一些岛内中小企业也正积极谋求开拓大陆市场。但“不论企业大小,大家对于资金的需求都很迫切,特别是中小型台企和农业型台企,由于风险管控难和可抵押物少,融资困难尤为突出。”何希灏说,“所以新增贷款真是解了不少台企的燃眉之急。”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资讯管理系副教授、资拓宏宇国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冯定国告诉记者,用好这6000亿贷款,需要两岸银行业进一步深化金融合作,才能将政策“利好”真正转化为对台企的支持。他认为,针对中小型台企抵押物少、授信难的问题,两岸金融机构可采取信用联保措施,让台企得以用岛内资产进行抵押,从而获得大陆银行的贷款。 据新华社记者了解,冯定国所说的这种新型抵押方式,实际上已被大陆一些银行采用,比如厦门银行推出的两岸异地抵押业务,目前已可帮助台商以岛内资产进行抵押、在厦行获取贷款,可谓开创了两岸金融合作的新模式。 国家质检总局在论坛上宣布:符合要求的台湾大米可以输往大陆,同时启动台湾方面提出的其他食品、农产品输往大陆的相关准入程序。这一信息让与会的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会长杨明风非常振奋。他告诉记者,不少大陆朋友对台湾米赞誉有加,但过去只有少量台湾米能够在大陆贩售,进口渠道也不稳定,因此售价比岛内高出许多。“这次公布的新措施,一定会大大帮助台湾米打开大陆市场,大陆消费者也可以吃到价格公道又美味的台湾好米了。”杨明风说。 家住台湾新竹的陈万福表示,台湾此前因稻米生产过剩,销量不好,打击了农民积极性,很多农田因此荒废,当局为了鼓励农民种田,不得不进行补贴。“大陆开放进口台湾米,一定能有效刺激台湾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台湾居民可以在大陆高校申请教师资格证。”听到王毅宣布的这项措施,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台籍助理教授陈经超兴奋不已。“太好了,困扰我两年多的难题终于得到解决啦!” 陈经超是福建省事业单位录用的首批编制内台湾教师之一,此前他一直在为申请教师资格证而奔波,却因政策限制而不得不陷入“无证上岗”的尴尬境地。而身处同样困境的台籍老师,在厦大还有好几位。 “现在好了,有了大陆的教师资格证,我在职称晋升、科研立项等方面都不会再受影响,这样就能融入大陆的学术体系了,”陈经超说,“两岸人才交流进一步完善体制、简化程序,会吸引更多台籍人才到大陆,让他们的职业规划与大陆体制对接,找到事业‘深耕’的空间。”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唐永红用“有的放矢、量身打造”来评价海峡论坛发布的这些对台惠民新举措。 “从这些措施中可以看出,大陆对台惠民政策的着眼点是解决两岸经贸交流、人员往来的具体困难和实际问题。”唐永红说,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目前已进入“精细化”发展阶段,所以这些新措施也“更细致、更务实、更有针对性”,解决的是台企、台湾业者和民众的实际困难。“这也说明,大陆越来越注重提升两岸经贸交流的质量,也越来越用心倾听台湾基层民众的心声。” |
相关阅读:
- [ 06-17]贾庆林在第四届海峡论坛大会上的致辞(全文)
- [ 06-17]第四届海峡论坛大会在厦门举行 贾庆林出席并致辞
- [ 06-17]吴义德:海峡论坛是人民的、同胞的、合作的论坛
- [ 06-17]厦门民众看海峡论坛:这是我们每年一度的盛事
- [ 06-17]新闻花絮:台湾南部乡亲海峡论坛“奇遇记”
- [ 06-17]海峡论坛大会开幕贾庆林致辞 系列惠台政策发布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