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强震告诉台湾:土地规划必须与地震共生
www.fjsen.com 2011-03-15 15:23 台媒 来源:中国台湾网 我来说两句
台湾《中国时报》15日发表社论认为,日本政府在救灾治理上已经较其他地区更熟稔,防灾工作的落实也令人佩服,但是面对九级地震依旧死伤惨重。反观台湾,如果不能以日本为镜,错失了积极回应问题的关键时刻。时机一旦丧失,恐将导致难以弥补的后果发生,到那时,就不是一句遗憾所能挽回于万一的了。 社论摘录如下: 日本这次所遭遇的是世界有史以来第四大、规模九的大地震,不仅引发了前所未见的大海啸,涛天的巨浪更是席卷东北各县太平洋沿岸的城镇。目前的死亡人数还在陆续增加中,除了前天传出近万人下落不明的宫城县,昨天又传出岩手县大槌町约一万人下落不明。照目前趋势死亡人数很可能会破万。更严重的是在这一波震灾中,日本核电厂还传出了炉心熔毁、过量辐射外泄危机。显见这波地震的灾情还在持续扩大中,真可谓是前所未见的惨重。 可以预知的是,在未来人类的历史上,针对这场地震灾害的思考与反省相信绝不会少,因为它所造成的许多冲击,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现有知识与经验的范围。 要知道,日本本来已是少数对地震的发生怀有高度忧患意识的国家。早从关东大地震、阪神地震后,日本就已累积了数十年跟地震共处的经验,也发展出灾前准备、灾后面对的完善系统,包括跟日本气象局合作的地震预报系统,在地震前十到十五秒,就能提醒民众尽快准备;在地震发生后短时间,就能马上发布海啸警报,另外网络立即能提供报平安、寻人系统及避难所的地点,民众除了能立即取得所需要的资讯,也很冷静,不管是排队、疏散,都能井然有序。 然而即便这么好的防震意识与机制,这次发生在日本的经验却也告诉我们,即使有再好的防震措施,仍然无法抵挡九级地震,死伤与财产损失的灾情仍是空前的,而我们又无法让九级地震不发生,因此如何与地震共舞共生,不仅是日本,也是同处在地震带上的台湾,一样严肃要面对的课题。 这次大地震的重灾区大都集中于农渔业区,灾情就这样的惨重,如果震央再往人口密集区偏移,后果更不堪设想。而日本的九级地震经验也告诉我们,愈是都市化,愈不容易防灾,愈容易有严重的灾情。 不幸的是,包括台湾在内,未来的世界几乎都在往都市化发展与集中。根据联合国的资料,二○○五年全球都市人口占三十三亿,而到了二○五○年都市人口将倍增到六十六亿,届时全球可能超过七成的人口都居住在都市。就发展与经济面向来看百万城市可能是非常有利的,但若从环境治理与防灾角度来看,只要超过百万的人口,对环境生态、公共给水与防灾就会有很大的影响,环境的承载能力也会明显不足。东日本大地震,可以说给了我们一次再反思土地规划与利用的绝佳机会。 余纪忠文教基金会日前曾针对后六都时代的土地规划与流域治理,邀请主政相关部会、六都地方首长及专家学者参与座谈会。与会人士都认为:自新北市等五都市长宣誓就职后,加上桃园“准直辖市”,台湾“六都十六县”的土地空间及政治治理架构已然形成,但台湾却缺乏前瞻的土地计划指导、规范各市县的土地规划及空间治理。 六都形成后,各种资源已经明显往六都集中,其它邻近的县市也都想靠拢六都,以北北基桃所形成大台北都会为例,台湾近三分之一的人口都可能纳入这一个大都会生活圈中,这样的大都会虽然具有经济竞争力,但对于台湾如果发生类似的九级地震,我们准备好了吗?损害会不会更大?人口集中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在在值得深思。 电视上不断播放日本九级地震所引发海啸的惊人破坏威力,令人着实心生恐惧。在这一场与地震天灾对抗中,现有防灾科技仍有无力感,与大自然对抗的结果,就是让灾情不断大。唯有从顺应自然,具体落实土地规划,划设环境敏感地区,凡是属于环境敏感区域内就严格限制或禁止其发展,这样一旦灾害来临时,才能降低伤亡与损失。 日本政府在救灾治理上已经较其他地区更熟稔,防灾工作的落实也令人佩服,但是面对九级地震,死伤却依旧相当惨重,诸多作为仍存在相当大的改善空间。反观台湾,如果不能以日本为镜,错失了积极回应问题的关键时刻。时机一旦丧失,恐将导致难以弥补的后果发生,到那时,就不是一句遗憾所能挽回于万一的了。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3-15]日本核电连爆 吴敦义:安全为重核四延一年运转
- [ 03-15]杨进添:捐30万美金就受日本肯定 更不要说加码
- [ 03-15]日本强震海啸 马英九号召国民党主管捐一日所得
- [ 03-15]日本核泄漏台湾加强警戒 核四厂附近14里发碘片
- [ 03-14]日本强震冲击 记忆体、塑化喊涨下游将现抢货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