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两岸客家文教交流与合作
www.fjsen.com 2010-06-22 16:28 徐博东 来源:中国台湾网 我来说两句
作为第二届海峡论坛主题活动之一,“第四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21日首度在“客家祖地”福建龙岩召开。台湾《中央日报》网络报22日发表了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徐博东在“第四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上的发言稿,现摘录如下: 各位领导、各位客家乡亲,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看到这么多海峡两岸的领导以及专家学者,与来自海峡两岸以及香港澳门及海外各地的客家乡亲,齐聚在龙岩这个闽西地区的客家人祖居地,参加“第四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我感到很欣慰,很高兴。 首先,我代表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对这届“论坛”的主办方邀请我们出席这一盛会并被荣幸地列为协办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当前两岸同胞大交流、大合作的浪潮中,无疑地,具有“五缘”优势的海西区,是两岸民间交流与合作的前沿地带,肩负着“先行先试”的重责大任。海峡论坛作为两岸民间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迄今为止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第四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能够纳入第二届海峡论坛,成为本届海峡论坛的分会场,这不仅说明了两岸民间交流正在不断地向纵深发展,同时也显示出我们客家族群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 本人作为一个出生于“世界客都”梅州的客家人,一个长期关注海峡两岸客家人发展与交流的学者,尤其是作为“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的发起人之一,看到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已经发展成为当今两岸文经交流中的一个知名品牌,成长为两岸民间交流与合作百花园中一朵瑰丽的奇葩,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自2006年11月创办以来,5年间先后在北京、厦门、台北、龙岩轮流举办了4届,为两岸客家文经交流与合作,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回想当年,我院与饶颖奇先生合作,一起为两岸客家乡亲搭建的这个交流平台,不仅得到了两岸高层的重视和支持,受到两岸客家乡亲及海外客家乡亲的关注和支持,也引起了两岸重要媒体的广泛报道。如今,无论是从规模、规格,还是从实际效果来看,“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都越办越好,影响也越来越大。尤其是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阶段的到来,大陆各级地方政府都在积极谋划如何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借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强劲东风,加强与台湾的经济文化联系,推动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扩大本地的社会政治影响。“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非常合适、非常重要的平台。从大陆各级客属地方政府积极、踊跃地要求主办这一“论坛”,就可以看出这一“论坛”的重要性。 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之所以能够连续顺利举办4届,离不开两岸高层领导的大力支持,离不开两岸客家乡亲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离不开两岸各举办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此,我提议各位与会代表以热烈的掌声向多年来支持、参与这一论坛的海峡两岸各级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各位客家乡亲、两岸的媒体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不过,说到这里,我要特别提到我们大家都早已熟知的、对创建这一平台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两位“大贤”: 一位是我们的客家乡贤——台湾“中华海峡两岸客家文经交流协会”的理事长饶颖奇先生。饶先生是“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的头号“推手”!如果没有饶颖奇先生,也就没有“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可以这样说:饶先生是“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之父!饶颖奇先生一向热衷于两岸交流尤其是两岸客家人的交流与合作。多年来他“退而不休”,不顾70多岁高龄,无论春夏秋冬,风尘仆仆不知疲倦地奔波于海峡两岸、大江南北,致力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贡献良多!我们为有这样杰出的客家乡贤感到十分骄傲与自豪!让我们以热烈掌声,表示衷心的感谢! 另一位我们要感谢的,是被称誉为“客家之友”的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虽然许嘉璐先生不是我们客家人,但对两岸客家人的事他格外关心,格外热心,因此也就格外难得!4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许副委员长无不鼎力支持,不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召开,他再忙都要亲自参与筹划并亲自出席!许副委员长可说是“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的又一大“推手”! 各位客家乡亲,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台湾,还是在世界各地,我们客家人以超强的生命力、创造力、亲和力和吸引力,和平创业,繁衍发展,在各行各业,客家人都精英辈出。俗话说:“凡是有阳光照耀的地方都有中国人,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经过千年迁徙,当今有近一亿客家人遍布在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其中在大陆约有五六千万人,而仅有2300万人口的台湾岛上,客家人也有450万人之多。长期以来,两岸客家人在推动两岸文化经贸交流与合作方面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为两岸关系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前,两岸关系在实现历史性转折的基础上,形成了和平发展的良好局面。两岸文化、经贸交流与合作高潮迭起,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阶段。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正在向更深、更广、更紧密的层次迈进。这也是两岸同胞密切交流,共商未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大计的关键时刻。在这样一个共创两岸合作发展新篇章的历史时代,我们客家人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我们也有能力进一步发挥客家人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因此,海峡两岸的客家人应该发挥我们的优势和强项,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做出客家人独有的贡献。 然而,距离时代对我们的要求来说,两岸客家的交流与合作目前尚处于不能令人满意的低层次状态,特别是在文教交流合作方面,更是严重滞后。而这种“滞后”现象,与目前两岸文教交流的整体低水平是相一致的。有关专家指出,当前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第一,两岸的政策措施不对等。大陆方面多年来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积极鼓励和推动两岸文教交流与合作;而台湾方面,虽然在国民党重新上台执政后积极推行两岸开放政策,但众所周知,由于岛内政治因素的干扰,李、扁执政时期沿袭下来的大量限制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不合时宜的政策与措施,还有待排除干扰,抓紧时间进一步检讨和调整。 第二,交流与合作的规模不对称。由于政策措施不对等,造成了两岸交流与合作的规模不对称。统计资料显示,大陆赴台文教交流的次数和项目,要远多于台湾来大陆的次数和项目。 第三,交流与合作的领域和地域不平衡。统计资料同样显示,两岸文教交流与合作,文学艺术类的交流远多于其他领域的交流,特别是两岸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基本上还处在准单项交流的不正常状态;此外,在台湾,与大陆从事文教交流与合作主要是在北部和中部地区,南部则要相对少很多。 第四,尚未建立合作机制。相对于《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即将正式签署,有关两岸文教交流合作协议的协商谈判至今尚未开展,目前仍处在研究和探讨的阶段。 总之,包括客家文教交流合作在内的两岸文教交流与合作,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除了少数领域,应当说大多数领域目前还远没有实现常态化,更谈不上制度化。两岸客家文教交流与合作是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座的所有客家乡亲,都有责任和义务为推动两岸客家文教交流合作更上一层楼献计献策。为此,本人愿借此次盛会的机会,提出如下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首先,两岸客家人、客家学研究者要以加强客家文化研究与交流为切入点,推动两岸客家学研究向纵深发展,挖掘客家文化的精髓,进一步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强化两岸人民联系的精神纽带。 两岸同属中华民族,中华文化是我们共同的根,也是我们共同的资产,是凝聚两岸人民感情的精神纽带。当今这个时代是中华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时代。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瑰丽灿烂,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是维系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以增强民族意识、凝聚共同意志,形成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客家人正是千百年来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我们保留了最纯正的中华文化精髓。弘扬客家文化就是弘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我们肩负着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重任。这既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顺应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时代需要对我们客家人提出的新要求。显而易见,研究客家文化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客家人在客家文化熏陶中成长,最了解客家文化,也最热爱客家文化。研究客家文化的专家学者也多为客家人,这是我们研究客家文化的先天优势。而客家文化中的崇文尚武、乐善好施、爱国爱乡、讲求实际、重伦理、讲礼节、敦亲族、敬祖先,尤其是在千百年的辗转迁徙中,客家人形成的开拓进取、志在四方的敢闯敢干、奋勇进取精神,都应该是我们深入挖掘、研究和弘扬的宝贵精神财富。 为鼓励客家学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加强客家文化的研究、交流与传播,本人特提出如下三点具体建议:一是广泛号召海峡两岸客属企业家发挥客家人“乐善好施”的精神,慷慨解囊,设立“海峡两岸客家研究与传播基金”。利用这一基金,资助有关客家研究着作、影视文艺作品、报刊杂志的出版、摄制和发行。再有就是定期评审和奖励优秀的客家研究着作、影视文艺作品和报刊杂志;二是加强两岸客家学研究机构、客家民俗博物馆、客家地区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三是建议大陆中央电视台增设“客家话专题节目”。 第二,要加强两岸客家青少年的教育和他们之间的交流,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添蓬勃活力,也为两岸下一代客家人之间增进感情、携手合作铺垫基础。 青年人代表着两岸的未来,两岸青年之间的交流、沟通、相互学习,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当今是一个物质产品日益丰富的时代,但同时也是青年人更容易迷失方向的时代。不可否认的是,在台湾,由于“台独”分裂分子的长期宣传误导,加上一些名利诱惑,不少人迷失自我,甚至数典忘祖,支持“台独”。如果两岸客家青年之间能够展开丰富多彩的交流、沟通活动,一方面可以让两岸更多的客家青年相互了解,有助于消除“台独”分子的误导;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两岸客家青年通过交流沟通建立感情、加强联系,为双方未来充分利用客家亲情这一取之不尽的资源开展合作与创业做准备。 为此,本人也提出如下五点具体建议:一是设立“海峡两岸客家教育基金”,资助两岸客家贫寒子弟分别到大陆和台湾就学深造;二是大力提倡两岸客属地区的中小学校、“客家学院”校际之间的教学合作与资源共享(例如教师和学生的交换等),加强客家青少年学生之间的互访和交流;三是从下届开始,建议“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增设“两岸客家青年论坛”,给两岸客家青年专门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四是每年假期组织“台湾客家青少年大陆参访团”,安排台湾客家青少年到大陆客家地区寻根问祖;五是组织两岸客家青少年的客家知识竞赛、山歌比赛、作文绘画比赛等。 第三,要充分利用好“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这样的交流平台,使其常态化和机制化,增强广泛性,把两岸客家交流与合作推向新的阶段。 国台办副主任郑立中先生在北京召开的首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上的讲话中曾经明确提出:要通过两岸客家乡亲之间共有的亲情与乡情,构建两岸客家乡亲之间交流合作的新渠道、新平台。“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自2006年11月创办以来,一直都很好地发挥了这样的作用。在历次“论坛”中,我们都能看到两岸各界客家精英利用这一宝贵的平台,欢聚一堂,充分交流。类似这样的交流平台仍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两岸民间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毋庸置疑,通过“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的多次成功举办,这一品牌已经在海峡两岸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一张闪亮的金色名片。我们高兴地看到,历次“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的举办不仅吸引了众多客家名流,而且也引起了海峡两岸高层的高度关注和参与。这一活动在促进两岸客家乡亲文经交流的同时,也为举办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知名度的提高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也是为什么两岸诸多客家聚居地政府争相要求主办“客家高峰论坛”的重要原因。单从这一论坛的品牌效应来说,每次论坛的召开都会吸引两岸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其所产生的巨大广告效应,恐怕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也就是说,“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连续举办到现在,其本身已经成为一份属于我们两岸客家人的无形的宝贵资产。毫无疑问,充分利用这一论坛对于两岸交流,对于承办者而言都是一种双赢的结果。 不仅大陆各界对“客家高峰论坛”高度关注,寄予厚望,而且台湾方面的高层领导同样也十分关注。记得在2006年举办第一届论坛之际,当时,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荣誉主席连战、副主席吴伯雄分别来函祝贺。马英九在贺函中说:此次“客家高峰论坛”及未来两岸客家之合作,必有助于五大愿景之推进;连战荣誉主席在贺函中对参与“论坛”的两岸客家精英子弟提出殷切期望,期望他们在论坛的平台下,集思广益,为客家文化的交流、维护、传承,为两岸的经贸发展与合作,找出具体可行的办法。为客家文化、中华文化的绵延传续,做出划时代的奉献;时任国民党副主席的吴伯雄先生表示:“论坛”为两岸三地客家菁英搭建了一个交流合作平台,对促进新一代客家子弟共创客家文化与中华文化之新局,实有莫大贡献! 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我们不仅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打造成为郑立中先生所说的“两岸客家合作交流的新渠道、新平台”,而且也初步实现了两岸高层领导当年的期待。不过,“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虽然已经举办了四届,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本人以为毕竟还有进一步提高的地方。例如:“论坛”尚未真正形成机制化和常态化。因此,我建议本届“论坛”应当研究成立一个有代表性的、有权威的常设机构,专门负责日后“论坛”的筹划工作;另外,主办单位和参与交流的客家乡亲还不够广泛。比如说:大陆广东、广西、江西等客家主要聚居地区至今尚未主办过“论坛”,台湾方面也只是在台北市举行过一届;再有就是出席“论坛”的台湾代表中,来自中南部的特别是支持民进党的客家乡亲不多。因此,“论坛”的广泛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总之,如果我们能够继续充分利用好“客家高峰论坛”这一平台,把它愈办愈好,使两岸各界客家乡亲定期就文化与经贸等议题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拓展合作途径,那么我相信,我们在增进两岸客家乡亲感情与福祉的同时,必定能够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多更大的贡献出我们客家人的力量! 谢谢各位乡亲!谢谢!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6-22]中国国民党副主席黄敏惠:海峡论坛是个包容的舞台
- [ 06-22]台湾各界人士踊跃参与第二届海峡论坛 加深了解
- [ 06-22]第二届海峡论坛引起岛内媒体的高度关注
- [ 06-21]台湾问题专家:海峡论坛不是走过场 效果应长远看
- [ 06-21]海峡论坛述评:一脉传承 文化行远